最近在看《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其中有一段對我觸動很大,這是一段咨詢者與作者史蒂芬柯維的對話:
我曾碰到這么一位男士,他說:“你講得很有道理,可是每個人的狀況不同。我的婚姻真是讓我憂心忡忡,我和太太已經失去了往日的感覺,我猜我們都已經不再愛對方了。該怎么辦呢?”
“愛她?!蔽一卮?。
“我告訴過你,我已經沒有那種感覺了?!?/p>
“那就去愛她。”
“你還沒理解,我是說我已經沒有了愛的感覺。”
“就是因為你已經沒有了愛的感覺,所以才要去愛她。”
“可是沒有愛,你讓我怎么去愛呢?”
“老兄,愛是一個動詞,愛的感覺是愛的行動所帶來的成果,所以請你愛她,為她服務,為她犧牲,聆聽她心里的話,設身處地為她著想,欣賞她,肯定她,你愿意嗎?”
在所有進步的社會中,愛都是代表動作,但消極被動的人卻把愛當作一種感覺。好萊塢式的電影就常灌輸這種不必為愛負責的觀念——因為愛只是感覺,沒有感覺便沒有愛。事實上,任由感覺左右行為是不負責任的做法。
積極主動的人則以實際行動來表現愛。就像母親忍受痛苦,把新生命帶至人世,愛是犧牲奉獻,不求回報。又好像父母愛護子女,無微不至,愛必須通過行動來實現,愛的感覺由此而生。
誰說不是呢?愛是一個動詞。
細想一下,我們最愛的那個人是不是我們為之付出最多的人?答案是肯定的。時刻牽掛彼此的父母和孩子,彼此依靠的夫妻,相互關心的朋友,都是因為有了愛的付出與交付,這份感情才不會稀薄。
在讀這本書之前,我是信奉“百分百負責”論的。堅持養育孩子是自己一個人的事情,我承擔百分百的責任,你若幫忙,那就是飛來橫福。
我一直很“體貼”很“賢惠”,心心爸爸工作忙,平時他早晨起來孩子還沒醒,晚上回來孩子又睡著,好不容易挨到周末,我想著他累了一周了,我要讓他好好休息,于是我又攬起帶娃的擔子……我并不抱怨也不覺辛苦,但是我開始意識到我似乎剝奪了一些什么。
心心和爸爸感情很淡,爸爸成了她最熟悉的陌生人。爸爸也不太會和心心玩。在一起的時候,通常不知道該干什么。規劃出去旅游的想法時,他想的最多的是最好能有二人世界,而不是一家人在一起。很顯然,他還沒有適應有孩子的生活。
當我意識到這點時,我開始對心爸提出要求。我要求每周給自己放半天假,他來帶娃。我要求他晚上減少應酬,早點回家給孩子讀讀書。心爸欣然同意。
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我竟發現他收獲了很多的快樂。陪伴時間變多,心心立馬和爸爸親了起來。爸爸一回家就拉著爸爸玩。和我“生氣”了,心心也會去找爸爸“求安慰”,這讓爸爸激動壞了!而心爸在陪伴中也更加了解心心,每次帶心心玩回來,就和我分享心心和小朋友們一起玩發生的趣事,臉上堆滿笑容??此苿诶鄣膸薰ぷ鲗τ谒孟襁h比周末在家昏睡休息更有治愈性。親子關系也隨之慢慢建立起來!
原來爸爸的參與如此重要!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獨攬家里所有的事情,仿佛這樣才是不計較,才符合一個“賢妻良母”的標準,甚至很多老人,一輩子為家庭操勞,生病了都要憑自己的意志力干活,一邊抱怨一邊辛苦,破壞了整個家庭的氛圍,卻從來沒想到要讓男人去參與,殊不知如果男人在家里找不到他的角色,他也會失落的沒有歸屬感。
因為有愛的付出,才會由此產生愛的感覺。別讓我們的“賢惠”剝奪了另一半的參與感,有了參與,有了付出,他才能找到他在家庭中的價值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