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誠〈孟子〉學習筆記138,5-1-1,滕文公章句上1-1》
今天是丙申年已亥月乙卯日,十一月初一,2016年11月29日星期二。
【滕文公為世子,將之楚,過宋而見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p>
一.
這一節只有兩句話,但是,學習要點可不止兩句。"性善"是指什么?孟子提出"性善"的背景是什么?怎樣體會和運用?不學會有什么后果?以及,為什么孟子"言必稱堯舜"?
這些延展思考,都受益于歷代的思想家們付出的勞動,使得我們上手即能站到巨人的肩膀上。師父教導我,不要只鉆到一兩位學者的思想里面,必須先有廣博的學習過程,這樣才能找到時代的問題,帶著問題再往前邁步,這樣才對得起歷代學者的艱辛勞動。如果只是把前人的思想重犁一遍,那是對歷代前賢往圣的最大諷刺和辜負,是對讀書人三個字的侮辱。讀書要對得起所讀之書的前賢往圣,就是要站到他們已經完成的成果之上,就是要站到他們一力擔當的巨肩之上,繼續他們未果的事業。是為薪火。
二.
滕文公,是滕國的諸侯。即今天山東的滕州市,南與徐州相接。
當年,滕文公還是世子時,將要前往楚國。他平時就仰慕孟子,聽說孟子在宋國,就先到宋國拜見孟子。可見他有天性之善,有著可以入圣的天賦和意愿。孟子想從本性上啟發他,所以,開口就從人性本善開始教他。
什么是性?什么是性善呢?《中庸》上手談的就是這個觀念:天命之謂性。意思是說,人生下來就有人之為人的本性。孟子接著這個觀念指出什么是人之為人的本性,他說,人性是天所賦予人的正理,而且只有善沒有惡。
人之為人的天命之謂性,可以從印度耆那教的分別法12345做基礎的區別。我們常說人是六根具足。只有一根的是植物,只有皮;有二根的是蟲 ,有皮和舌;有三根的是蟻,有皮、舌和鼻;有四根的是蜂,有皮、舌、鼻和眼;有五根的是獸,有皮、舌、鼻、眼和耳;人有六根,眼、耳、鼻、舌、身和心。多了一個心。這個心,不是指作為心臟的心,而是能思能想的心。
孟子說,這樣的人心,生而善,只有善沒有惡。惡是后天習染并蒙蔽了善導致的。從圣人到凡夫,本性中個個都有仁,人人都有義,那些不仁不義的,是物質欲望所害,不是與生俱來的本性。儒家講"人人可為堯舜",其理論基礎如此。
堯舜是中國文化中的完人典型,不僅是圣人而且是圣王。堯舜之所以為圣人,不是因為在人本性之外又作了加法加上去的,而是因為他的本善中沒有摻入惡者。精一不雜即為圣人。仁義不假外求,所以人人都可以通過學習達到堯舜那樣的圣人境界。如果有人說,人性是惡的,圣人是絕版,那是自棄,不是事實。
【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著
《讀四書大全說》王夫之著
《孟子正義》焦循著
《孟子譯注》楊伯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