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下班后去舞蹈班接女兒回來,帶著女兒路過一個停車場角落,偶然看到兩個女士在開著手機音樂在跳廣場舞。一個年輕的,一個年長的,應該是女兒在帶著母親跳廣場舞。年長的阿姨肢體有些僵硬,但還是跟著女兒在做動作。
年長的阿姨看到我跟女兒路過,立刻停止了動作,并且面容竟是尷尬和窘迫。旁邊的女兒勸解道:“沒事兒,咱們繼續跳”。我們走遠以后,阿姨跟著女兒又繼續跳起來……
看到這樣的場景,我突然想到了曾經的自己。
害怕出現在被注意到,害怕別人的眼光。上學時從來不敢主動舉手回答問題,偶然被老師點名,不管問題會不會解答,臉必然漲得通紅,甚至緊張發抖。畢業后,從來不主動跟同事聊天;開會從來不發言;做事從來都是跟在別人后面;公司聚會,我永遠都是躲在角落的那個人……
后來我慢慢明白,這一切都是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影響。
父母小時候,教育我們,從來都是你看人家誰誰,你這樣做別人會怎樣、怎樣,你穿的這么邋遢,別人會笑話你,你考不上學,別人會看不起你……
這都是家庭教育帶我的無形的束縛,直到30歲的時候,我通過看大量的書,才慢慢掙脫這些束縛。
我的母親其實也跟這個阿姨一樣,特別在意別人的眼光。
我其實不怪父母,因為在那個物質潰泛的年代,父母能把我們養大,并且供我們上大學,走出山村,已經非常不易,不敢再奢求什么。
但是,我們總歸得明白,父輩留在我們身上的東西,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成為自己,成為自己喜歡的樣子。
過度在意別人的眼光和看法,其實就如同給一個人帶上了一個無形的枷鎖,這種枷鎖可能一輩子都無法掙脫,就如那個在地下室跳廣場舞的阿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