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生活方式的,
從來不是居住面積。
···
最小房子
Small House
我們都夢想住進大房子,
但他卻離開230平米的獨棟別墅,
住進3.4平米的垃圾箱里,
并且過得相當愜意。
畢業于哈佛大學的
杰夫·威爾遜(Jefy Wilson)
是休斯頓·特羅森大學的一名環境科學教授,
雖然事業小有成就,
但感情生活并不順遂。
09年離婚后,
他離開別墅,凈身出戶,
還將自己隨身攜帶的衣物
以1美元的價格出售,
無家可歸的他搬進了學校的辦公室。
在辦公室住了7個月之后,
威爾遜意識到:
原來自己并不需要多大的居住空間。
為此他產生了一個瘋狂的想法。
“造一所世界上最小的房子,
目標是只占美國平均住房面積的1%,
只消耗1%的水和能源,
產生1%的生活垃圾。”
這就是他瘋狂的1%項目。
當他把這個想法告訴學生,他們都搖頭覺得不可思議,甚至當堂爆笑起來
學生的嘲笑并沒有改變他的想法,
反而使他的決心更加堅定,
當晚他就列了一張表,
列出8項生活必需。
1.溫度控制
2.枕頭、被子等
3.吃飯
4.穿衣
5.防雨雪
6.洗浴
7.睡眠質量
8.女朋友!!!
身邊絕大多數人都覺得:
這只是一個無聊教授的天真想法。
但沒過幾天,
他拿出了理想房屋的設計圖。
新建一座小房子,
勢必要消耗更多的能源,
為此威爾遜連續幾天假裝在校園踱步,
看能不能找到現有的校園建筑加以利用。
最終路邊的垃圾箱被他盯上···
基本合乎預想的尺寸與外形,
讓他分外驚喜,
趁著保安不注意,
他把垃圾箱拉到校外清洗。
威爾遜清楚,清洗垃圾箱只是最簡單、最基本的一步,想要長久在里面居住,必須對自己的小屋有一個合理的規劃設計。
為此他想出了分三步走的戰略,第一個階段“野營”居住;第二個階段初始建造一個儲物間和床,裝上地板,第二階段的尾聲要連上水電,保證基本的生活舒適;最后一個階段完成地下地面兩層結構,完善細節,讓垃圾箱產生住家的感覺。
設想是好的,
但他還沒住幾天,
就被清潔人員發現,
學校聽了他的垃圾箱計劃后,
不但沒有反對,反而表示支持。
威爾遜的女友偶爾會來看他,但對于只有窗沒有門的小屋,她爬出來還是有些吃力
這極大鼓舞了威爾遜的信心,
他再也不用隱秘地進行他的行動。
威爾遜對跳出小屋已經相當熟練
首先他將“房屋”的墻壁涂上白色底漆
最初只是鋪著一張硬紙板、一個睡袋將就
現在鋪上地板,換上地毯,小屋瞬間散發出溫馨的氣息
地下的空間被充分利用,開發成儲物格,存放衣物等生活用品
雖然室內已能滿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但由于垃圾箱本身采用非密封設計,
因此遇到雨雪天氣,
威爾遜不得不遮上油布。
幾次的雨水洗禮,
讓他找到最優的房頂設計:
可以移動的坡形屋頂,
雨水來臨時,完全封閉,
平日里則通風透氣。
加裝的太陽能電池板為電燈、空調供電
屋內藝術品、綠植等物品的完善,徹底釋放出濃厚的生活氣息
特意加裝的空調,是為了對抗德克薩斯州夏季的高溫,空調所需電能則由太陽能提供。
房屋的周圍還建設了兩個小園,用平時積攢的雨水灌溉蔬菜、鮮花。
用了近一年的時間,威爾遜終于將這個3.4平米的垃圾箱,改造成舒適宜居的溫馨家園。
完工的他,喝著雨水凈化來的水泡的咖啡
曾幾何時,
連他的學生都不相信
他能做成這件事,
他身邊的絕大多數人
都堅信他不會在里面長久居住。
而現在,已經住滿一年的威爾遜,決定帶著他的垃圾房環游美國,向人們宣傳“簡約而不簡單(less is more)”的觀念,他被許多小學和中學邀去演講,雖然孩子們問到最多的問題是“圣誕老人怎么進去?”但他已經相當滿足,因為環保簡約的觀念已經引起孩子們的興趣。
家,
一個不需要多大的地方,
有愛有心,
就有最不平凡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