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盡一生時光,才明白你的人生是我未能走過的分叉口,因為陪著你,才看到了選擇另一個路口后的我。
初讀《螢火蟲小巷》,第一次遇見書中的“凱蒂”與“塔莉”,自己像是一個冷靜的旁觀者,看完了兩個女孩14歲到40歲的人生,那不是我的成長,卻熟悉的讓人害怕。羅曼.羅蘭曾說:“誰要在世界上遇到過一次友愛的心,體會過肝膽相照的境界,就是嘗到了天上人間的歡樂。”
因為遇見你,死而無憾。
《螢火蟲小巷》總共有兩部,第一部讀到一半時,整個故事情節像極了《七月與安生》,為了求證是否有抄襲的嫌疑,我中斷了閱讀,重新看了一遍電影,又找來安妮寶貝的原著讀了一遍,幾番對比后發現情節雖有相似,但切入的角度完全不同。
《七月與安生》側重描寫了兩個女孩面對愛情時對友誼的選擇,而《螢火蟲小巷》還更多的描寫了青春,家庭和被愛的原諒。我們或多或少都能在書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這場循環是一個不分時空不辨種族的輪回。
作者克里斯汀漢娜于第一部中通篇以第三人稱敘述,而第二部《再見,螢火蟲小巷》卻更多以“塔莉”的第一人稱身份出現,前者是外部的審判,后者是內心的治愈。“再見”兩個字,不是結束逝去的那段友誼,而是珍藏并延續另一個女孩教會的愛,和解并救贖自己。
關乎青春
凱蒂遇見塔莉的時候14歲,正逢她處在最叛逆的時期,丟了自己曾經玩的很好的朋友,又常常對媽媽的話嗤之以鼻。那個年齡的女孩敏感脆弱,卻渴望一切新奇的玩意兒。
塔莉染著頭發,穿著性感,站在公交車站牌不可一世的模樣,就這樣跌入凱蒂的腦海,滿足她對于“酷”一切的想象。
塔莉遇見凱蒂的時候也是14歲,跟著抽大麻的母親搬到小鎮上,她第一次知道凱蒂,是因為這個住在對面的鄰居送來了香噴噴的烘焙。
寂靜的夏夜星空,塔莉因為參加學長邀請的高中聚會,而被學長誤以為她愿意與其發生關系,失去第一次的塔莉帶著對初戀幻想破滅的失落和滿身的嘔吐物回家,凱蒂第一次伸出手接納并擁抱了這個內心孤獨的女孩。
這是她們彼此間的第一個秘密,對年輕的友誼而言,分享和保守秘密是忠誠最好的誓言。后來的凱蒂和塔莉,常常想起那個神奇的夜晚。
凱蒂是一個好學生,塔莉卻是個十足的“壞女孩”,她帶著凱蒂一起化妝,一起深夜去螢火蟲小巷放開雙手騎單車,最后一起因為逃課參加非法聚會被警方逮捕。但無論如何,因為有塔莉,凱蒂才覺得,原來青春,可以是這般絢爛。
看過了太多逃課、抽煙、霸凌、墮胎的狗血極端例子,也聽過太多只讀書讓青春喂了狗的大眾故事。但是,當兩種結合在一起,產生微妙的化學反應時,我知道,那才是最真實的。凱蒂和塔莉,正是如此。
沒有超夸張的矛盾沖突,也沒有高舉友誼的大旗,懵懵懂懂的年紀,總有那么幾個受人欽佩的好學生,也總有那么幾個討人厭的搗蛋鬼,每一個人都是一片獨立的碎片,代表著不一樣的色彩,終織就成你回憶里的青春。
塔莉的張揚是藏在凱蒂心底叛逆的種子,凱蒂的乖覺是塔莉努力卻做不到的影子。有關青春,她們是彼此的回憶。
關乎愛情
上大學后,凱蒂流連于各大追求者之間,她迫切得想要證明自己和塔莉一樣招男孩子的喜歡;而塔莉則愛上了自己離異的導師,看似荒謬,卻彌補了她從小缺失的父愛。
不同的愛情觀一次次沖擊著她們年少的友情,塔莉看不慣凱蒂花大把時間浪費在幼稚的男孩身上,凱蒂覺得塔莉找了個爸爸級別的男朋友太過出格。
她們爭吵,不屑,互諷,小女生心底想要被得到認可的小心機展現的淋漓盡致。我們總是習慣自己的愛情能夠得到好朋友的支持,當深陷局里看不清未來的時候,好朋友的意見就顯得格外刺耳。
友情和愛情的相同點在于相似的人往往相看兩厭,互補的人才能一眼萬年;不同的是,相比于愛情這場關系里的一哭二鬧三上吊,友情的脾氣發的毫無底氣。
直到她們遇見強尼,彼時凱蒂已孑然一身,塔莉也為夢想放棄繼續追隨導師。強尼是她們大學畢業后第一份工作的審稿人,凱蒂喜歡他,他喜歡塔莉。
塔莉一進入公司,強尼就被這個全身散發著魅力的女孩吸引,他喜歡塔莉身上的熱情和倔強,就仿佛他可以看穿塔莉堅強外殼下孤單的心。凱蒂知道強尼喜歡塔莉,也知道塔莉一定不會接受強尼,但她說不出口,只是將怦然心動埋在心底。
強尼和塔莉發生一夜情后眼里的光芒,凱蒂記得;強尼被塔莉無情推開晾在一邊的失落,凱蒂也記得。后來,她和強尼結婚生子走過一生,但她卻始終覺得自己是強尼不得已而為之的決定。
年輕的塔莉為了追求自己的夢想放棄過兩個深愛她的男人,她曾站在一名記者最高的榮譽殿堂,只是不知年老后的她是否后悔過為事業而放棄的家庭。
愛情和面包從不可兼得,也說不清作為一個女人,兢兢業業為夢想拼搏一生和安安穩穩在家庭默默奉獻,哪個更令人動容。任一種狀態,都是對的,也都是缺憾和不甘的。
《螢火蟲小巷》就這樣,將兩條路最好最壞的模樣都呈現在讀者面前,我們都曾以為對方的生活是最好的,但是最終發現,人生總會有殘缺,而這殘缺,才讓我們完整。
塔莉的成功是要凱蒂付出代價犧牲家庭,凱蒂的幸福是要塔莉放棄夢想柴米油鹽。有關愛情,她們是彼此的鏡子。
關乎家庭
我一直堅信,愛是一種延續的奢侈品,因為被愛過,才會懂得如何去愛,原生家庭就是一個人對于愛最初始的理解。
塔莉是沒有家庭概念的,她沒有父親,她的母親白云沉浸在酗酒和毒品中,陪著她長大的外婆也早早離世。即便后來凱蒂一家成了她的監護人,但她筑起的銅墻鐵壁早已隔絕了她愛一個人的能力。
童年時留下的執念,抓不住,放不下,讓塔莉將一切的縱容當成所謂的愛。她頻繁介入凱蒂的家庭教育,在凱蒂的女兒瑪拉和凱蒂橫眉冷對吵的不可開交的時候,她毅然選擇站在瑪拉的一方對抗凱蒂。
她放縱瑪拉化妝逃課,參加成人酒會,甚至用金錢滿足瑪拉所有無理的要求。她以為愛瑪拉的是自己,而心理生了病的是凱蒂,她不惜欺騙凱蒂上自己的節目,在全國觀眾的面前稱她為無能的母親。塔莉以愛為名,讓這段持續了幾十年的友誼分崩離析。
直到很久以后,當瑪拉跟著一無是處的哥特男孩離家出走,塔莉的勸阻換來瑪拉的咆哮,她才終于明白,原來溺愛,不是愛。
凱蒂在14歲那年和母親吵架,后來瑪拉在14歲的時候和凱蒂翻臉,就這樣一代又一代。父母和孩子的關系,總有那么個時間,要經歷最難的階段,父母永遠比孩子更早明白問題的所在,而孩子往往要等到為人父母后才愧疚于心。
塔莉沒有凱蒂那么幸運,因為她的母親多蘿西始終不接納她。多蘿西在小的時候曾受到自己親生父親的性侵,那時候母親膽小怕事,處理的結果是將多蘿西送入教養所。后來多蘿西愛上雷夫并生下塔莉,卻因為種種原因沒能廝守在一起,此后多蘿西用酒精和毒品麻醉著傷痕累累的自己,也報復著無辜的塔莉。
塔莉對家的渴望是凱蒂與生俱來的籌碼;凱蒂對愛的傳承是塔莉無法企及的幻想。關于家庭,她們是彼此的依靠。
關乎愛與原諒
有人說,人在彌留之際,這一生所有經歷過的場景都會像電影放映一樣,一幕幕掃過眼前。我不知道這句話的真實性,因為經歷過的人已經無法告知我們什么。
中國有句古話:“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我想,無論這一生你有多大的怨,在離開的最后一瞬間,留住你的,不舍的,一定不是恨,而是那些所有關于歡樂和幸福的記憶。
正如故事的最后,凱蒂雖然患癌癥離去,但她曾留在人世的溫柔,讓遭遇嚴重車禍成為植物人的塔莉終于睜開了眼睛。多蘿西戒掉毒品守護在塔莉身邊,瑪拉懂得了愛的真諦回到家中,強尼也為曾經的誤解而道歉,一切磨難都在面臨死亡威脅時變得柔和而美好。
本書的第一部講述了一個時間跨度特別長的故事,讓我們得以從書里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并解決一些生活的迷茫。第二部《再見,螢火蟲小巷》則更多的是用回憶來引出每個人物心理逐步成長的變化。《螢火蟲小巷》系列用整整兩部的篇幅,向我們詮釋了青春、夢想、友情、愛情、親情,以及對這個世界所有怨念的諒解。
凱蒂和塔莉的一生,包含著太多我們看過聽過經歷過的片段,讓我們更加審視每一個人生階段的的重要性。也讓我們明白:
恨是桎梏,唯有愛得以救贖。
螢火蟲小巷本沒有螢火蟲,她們就是彼此的點點星光,那些陪你走過的時光,才是我最真實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