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的書櫥里曾經有一整排的實用性書籍,比如《金融理財原理》《稻盛和夫寫給年輕人的成功密碼》《從零開始讀懂金融學》《從零開始讀懂社交學》《投資理財學》等等。這都是弟弟搬回家的。幾年前,他獨自在北京闖蕩,想要創出自己的一番天地。可是,保守的父母整夜整夜都睡不著覺,夢靨般地揣測這樣漂泊的生活會給他們的兒子帶來的各種不確定性。于是,在弟弟剛剛品嘗了北京生活的一點點滋味的時候,我的父母連哄帶騙帶要挾地將他綁架了回來。
回到家的弟弟整日不出門,不是睡覺便是上網,郁悶至極。終于有一天,他要出門轉轉,我們欣喜若狂,覺得他終于想開了。幾小時后,他搬著滿滿一箱子書回來,全部都是成功學。自此,他便像是打了雞血一樣,整日攻讀這些書籍。看到他伏案而讀并且認真做筆記的身影,我忍不住想笑,腦子里閃現出兩個詞語:迂腐加無趣。
我從來不信奉這些成功學,比如社交,你必須要走入人群,跟別人說話、交流,不斷地出錯,然后不自覺地總結經驗,慢慢地就學會了跟別人相處。如此簡單的事情,還要看書去學嗎?可是弟弟說:你說的這些不是社交的全部。我堅持說這都是一回事。對于他搬回來的這些書,我的評價是:一錢不值。后來,弟弟考入一家銀行做了一個小職員。那些成功學書籍也被他搬入自己的宿舍,我頓時感覺我的書櫥里神清氣爽。而我則依然沉浸在那些散文、小說里,跟著作者流暢優美的文筆隨意游走;隨著作者或新穎或深邃的思想沉思嘆惋。
直到前幾天,我才知道我對實用性書籍的看法是多么的偏執和狹隘。這當然要感謝《霍亂時期的愛情》。這本書我讀了三遍才讀懂,這真是讓我懊惱至極。我于是反思為什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難道是我不會讀書?恰好一個偶然的契機我知道了有一本書叫《如何閱讀一本書》,很多人在推薦,很對人都說受益匪淺。雖然持有懷疑態度,但《霍亂時期的愛情》留給我的困惑讓我抱著試試看的態度買下了這本書。除了上學時的教材和《中學語文教學》,從來沒有讀過這樣理論性強的書籍,所以我沒有自信將它讀好。再加上做一件事就爭取做好的原則,我決定采用思維導圖的方式來輔助閱讀。沒想到,剛讀完第一篇我就改變了對實用性書籍的看法。這本書讓我知道了——我是真的真的不會閱讀。
《如何閱讀一本書》告訴我們閱讀分為四個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通讀一遍之后,我發現我的閱讀僅僅停留在第一個層次——基礎閱讀的第四個階段。作者說,基礎閱讀是一個人從出生到初中九年級完成的一個閱讀階段。簡單地說,我的閱讀水平僅相當于一個中學九年級的學生應該有的。甚至,一些九年級的高材生應該比我厲害得多。讀到這里,我感覺自己如此悲哀。從九年級到現在,我二十年的生命都魂歸何處了?我活在自我的世界里,自我肯定、自我滿足,懷著可惡的執念去否定別人,雖然沒有自我膨脹,卻也是飄飄然,整天推薦學生讀這個讀那個,卻不曾想,我比他們高明不了多少。想到這里,我倍感慚愧。
閱讀就是學習,基礎閱讀被作者稱為“輔助型自我發現或學習”,通俗地說,如果你的閱讀一直都停留在基礎閱讀的層次,那就相當于你的學習還處在拐棍支撐的階段。你還遠遠沒有達到閱讀自我或者世界的能力。對于一個小學生、一個初中生,他能夠熟練掌握基礎閱讀的方法,那他是一個合格的閱讀者和學習者。但是對于一個高中生、大學生、一個成人知識分子,他如果還是停留在這個階段,那就是停滯不前。反思自己,我這么多年的閱讀其實都是在“讀著玩兒”。我能夠從書中獲得一些資訊,獲得一些心靈的共鳴,獲得一些情感的抒發,獲得一些寫作的技巧,僅此而已。有些書我們自然可以讀著玩兒,但有些書就不行,它需要我們分析、比較、總結、提煉。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獲得對世界的認識和理解,才能讓自己站在一個比較高的角度來審視自我、審視世界。
弗蘭西斯·培根說:有些書可以淺嘗輒止,有些書是要生吞活剝,只有少數的書是要咀嚼和消化的。
《如何閱讀一本書》中講到的第三個層次——分析閱讀就是要咀嚼和消化一本書。分析閱讀的技巧和藝術在以后的文章中我會跟大家分享。只有學會了分析閱讀,我們的學習才能達到一定的高度。
感謝《如何閱讀一本書》讓我明白我的視野如此狹窄。從此,對實用性書籍我不再心存偏見。我相信,幾年前剛從北京回來對未來充滿了迷茫的弟弟一定從那些成功學書籍中獲得了成長的力量,那些書讓他有勇氣、有信心面對新的生活,就像現在的我,也有信心要重新閱讀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