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應象大論
九、左右上下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東方陽也,陽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陰也,陰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紀,地有五里,故能為萬物之父母。清陽上天,濁陰歸地,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始。惟賢人上配天以養(yǎng)頭,下象地以養(yǎng)足,中傍人事以養(yǎng)五藏。天氣通于肺,地氣通于嗌,風氣通于肝,雷氣通于心,谷氣通于脾,雨氣通于腎。六經(jīng)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以天地為之陰陽,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暴氣象雷,逆氣象陽。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
“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是說中國的整體地勢是西北高、東南低。不僅水是從西北往東南流,氣也是從西北往東南走。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天傾西北,故西北天象陽氣不足,陽氣不足,陰就重,人之右耳目就不如左耳目明。
“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地缺東南,故東南地運陰氣不足,陽勝,所以人左手足不如右手足強。
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東方陽也,陽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陰也,陰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
黃帝問:“為什么會這樣呢?”岐伯答:“東方為陽。陽者,其精并于上,即屬于陽氣的精華都聚合在上部,人體上部旺盛了,下部就必然虛弱。這樣就會出現(xiàn)上部耳聰目明,下部手足卻不便利的情況。西方陰也,陰者,其精并于下,也就是陰氣是精華,聚合在下部,人體下部旺盛了,上部就必然虛弱。這樣就會出現(xiàn)上部耳不聰目不明,而下部手足卻靈活有力的情況。也就是說,身體部位的好壞,全看有無精氣的聚集,精氣聚于上,視力聽力就好,精氣聚于下,手足就靈活。”
為什么又分左右的不同呢?
岐伯答: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意思是說:同樣感受了外邪,若在上部,身體右側就較重,若在下部,身體左側就較重。這就是天地陰陽之氣不能不有所偏勝,在人身也有陰陽左右的不足,身體哪里虛弱了,邪氣就會乘虛停滯在哪里。也就是說:人體上部先天右虛,陽氣不足的話,人之右耳目就不如左耳目明。人體下部先天左虛,陰氣不足的話,人左手足就不如右手足強。也就是說:人體哪里虛,哪里就最容易招致邪氣的攻擊。人多有趣,我們是左邊耳朵好,左邊眼睛好,但是左手和腳不靈活。右邊耳目不好,但右邊手腳靈活。
老天不會廢掉我們,讓我們有好的,可以驕傲;不好的,需要謹慎。如此,便是一個有韻律、有節(jié)奏的人生。
陽氣都是從左邊上來,所以左邊的眼睛和耳朵就好。陰氣都是從右邊降下去的,所以右邊手腳有勁。人體的氣機就是這樣,按照這種循環(huán),人的左腦應該比右腦強大一些,現(xiàn)代認為,左腦決定人的邏輯思維,即理性的一面。右腦則傾向于藝術思維,即感性的一面。還有一些科學家把左腦稱為“自身腦”,把右腦稱為“祖先腦”。他們認為,右腦包攬著人的生活所必需的最重要的本能和自律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功能,以及道德、倫理觀念及至宇宙規(guī)律等人類所獲得的全部信息,它儲存著500萬年人類智慧的基礎軟件。與右腦對應的左腦則儲存人一輩子所獲得的信息,從時間上計算,最多不過三五十年,極其短暫。雖然,由于各人年齡、生存環(huán)境的不同,獲取的信息量也不同,但無論如何右腦儲存的信息遠遠大于左腦。有資料宣稱,右腦所儲存的信息是左腦的十萬倍。如此說來,右腦為先天,左腦為后天,因為人出生便活在后天,用中醫(yī)思維看,左腦要天天用,右腦儲存量大,但需要喚醒,喚醒后,才能拾取和使用以往的一切,這也是有些人會在高熱或撞傷后突然性情大變,甚至擁有了獨特才能的原因。大凡感性比較強的人,應該屬于先天比較強大,后天比較弱的人,也就是元神大于識神的人,這種人在世間就比較單純憂郁,攻擊性弱,自保性強。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紀,地有五里,故能為萬物之父母。
翻譯過來就是:所以天有精氣,地有形質;天有八紀,是指從赤道平面看,所謂十天干,實際只有八個干。即天體四象分為八象:東方青龍分為甲乙兩部;西方白虎分為庚辛兩部;南方朱雀分為丙丁兩部;北方玄武分為壬癸兩部。戊己代表中央分為兩部分,居于奎壁兩宿之間和角軫兩宿之間,但只占有一條線而無弧度,故不主時。地有五里,即地有五行,大地四形木、火、金、水繞地球中心軸的代表北極旋轉,叫地象五行。木火土金水各自一分為二,配十天干,則是東方甲木乙木,南方丙火丁火,西方庚金辛金,北方壬水癸水,中央戊土己土,與天象十干完全對應。其中,戊土己土同樣不占有弧度,所以戊土己土同樣不主時,即“土不主時”。“故能為萬物之父母”,因此天地陰陽就是萬物之父母。
清陽上天,濁陰歸地,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始。
陽氣輕清而升于天,陰氣重濁而降于地,所以天地的運動和靜止,是由神妙的變化來把握的,因而能使萬物的生、長、化、收、藏,循環(huán)往復,永無休止。陰陽最重要的功能是“陰陽和”,如此才有永無休止的生長化收藏。
惟賢人上配天以養(yǎng)頭,下象地以養(yǎng)足,中傍人事以養(yǎng)五藏。
這是在說:只有那些賢明之人,對上,順應天氣來養(yǎng)護頭顱。所謂養(yǎng)頭,就是養(yǎng)思想的圓融;對下,順應地氣來養(yǎng)護雙腳。所謂養(yǎng)足,就是養(yǎng)行為的方正。居中,則依傍人事,來養(yǎng)護五臟。
所謂“中傍人事以養(yǎng)五藏”,就是要明白人事與五臟之間的關系: 貪嗔癡慢疑害生、害五臟;仁義禮智信養(yǎng)生、養(yǎng)五臟。五臟不過人事之理,把人性養(yǎng)好了,身體就好。其實所有人的病,都是人性病。為什么看病一定要見到人?就是一定要知道他的人性是怎么回事,告訴他為什么會得這個病。
天氣通于肺,地氣通于嗌,風氣通于肝,雷氣通于心,谷氣通于脾,雨氣通于腎。六經(jīng)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以天地為之陰陽,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陽之氣,以天地之疾風名之。暴氣象雷,逆氣象陽。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
這段是說:天之氣與肺相通,地之氣與咽相通,風之氣與肝相通,雷火之氣與心相通,五谷之氣與脾相通,雨水之氣與腎相通。六經(jīng)好比大川大河,腸胃好像大海,九竅好比湖泊。用天地來比喻人身的陰陽,那人的汗,就好像天地間的暴雨;人之氣,就好像天地間的疾風;人的暴怒之氣,就好像雷霆閃電;人的逆氣,就好像久晴不雨。所以,養(yǎng)生命之道,如果不以天理為法,不以地理為用,就會出現(xiàn)災害。
“天氣通于肺,地氣通于嗌”,“嗌”到底是指哪兒?請試著發(fā)嗌、咽、喉這三個聲音,慢慢就能找到它們仨的不同發(fā)聲區(qū)域:嗌,靠近上顎,此處正是地氣的秘密流通處;咽,靠近喉嚨上口;喉,則是氣管的管道。
“地氣通于嗌”,嗓子,是攔截外來病菌的第一道隘口和關卡,扁桃體就像兩扇門,擋在嗓子口,具有抗細菌、抗病毒的防御功能。但此處特別容易感染,西醫(yī)總建議切除它。但老天給的任何東西都是寶貴的,絕無多余,當然不能輕易切除。扁桃體炎相當于中醫(yī)學“乳蛾”的范疇,急性扁桃體炎相當于“風熱乳蛾”,慢性扁桃體炎相當于“虛火乳蛾”。風熱乳蛾多因氣候驟變,寒熱失調,肺衛(wèi)不固,致風熱邪毒乘虛從口鼻入侵喉核,或因過食煙酒等,脾胃蘊熱,或因外感風熱失治,邪毒乘熱內(nèi)傳肺胃,上灼喉核,發(fā)為本??;虛火乳蛾多因風熱乳蛾或溫病之后余毒未清,邪熱耗傷肺陰,或因素體陰虛,加之勞倦過度,腎陰虧損,虛火上炎,蒸喉核,發(fā)為本病。若紅腫熱痛,屬于實證,上有白膿、隱痛,則屬于虛證。
對人體而言,五臟和六腑最大的區(qū)別在于:真正有營養(yǎng)的東西都歸五臟,濁陰全進六腑,所以六腑一定要通,這就是養(yǎng)生的原則。
養(yǎng)生養(yǎng)什么?養(yǎng)六腑之通利,養(yǎng)五臟之凝聚。生命就是這樣:六腑要不斷地清空,五臟要不斷地充實。六腑如果不通的話,濁氣在里面憋著,憋著憋著就進五臟了,人就會得病。嗓子與咽喉,在大腦與五臟六腑之間,所以一定要通利,否則會影響腦子,也傷害五臟六腑。
嗓子這一竅,跟肝經(jīng)有關,喉痹、痙攣就是肝的表現(xiàn);跟心情也有關,心情一緊張,嗓子一缺血,就嘶??;跟脾經(jīng)也有關,脾主肌肉,嗌部的小肉肉一松弛,人就打呼?!?/b>…所以,咽喉部的問題,從來都不是小問題。
一般來說,六腑通利,嗓子就好。小腸負責分清泌濁。清,就是營養(yǎng);濁,就是垃圾。小腸把“清”的東西給心,給五臟,把垃圾給大腸。如果小腸不能正常發(fā)揮作用,就會讓營養(yǎng)也跟著濁氣走了,人就慢慢虛弱了。清與濁都到了大腸這兒,大腸不傻,說,我只收廢物,好東西要還給你。于是大腸就會發(fā)揮“津”的作用,把“液”,也就是營養(yǎng)“津”回給小腸。大腸屬于陽明火,如果火力不足,“津”的力量就不足,人就會拉稀。如果陽明燥火太盛,“津”的功能過度,人就大便干燥。下口一堵,上口久之也必堵,這時,人的咽喉就會出問題。《傷寒論》里的甘草干姜湯,就對治這個上口、下口皆堵的問題。
“風氣通于肝”。風具有游走性,所以肝病也有游走性,串著疼,一會兒這兒疼,一會兒那疼。這時醫(yī)生會上一個藥叫防風,比如防風通圣散,吃了也管用。但若是肝血虛,不僅游走,且癢,就不是防風通圣散的事兒了。風性上飄,肝風內(nèi)動,即是頭疼。
“雷氣通于心”。雷就是火。雷,指陽氣發(fā)動,雷在地中、雷出地上、雷在澤下,復歸于地……都在說陽氣要善藏,所以雷氣通于心,心火本上炎,如果心火能夠像雷那樣斂藏,則安矣。
“谷氣通于脾”。中央為濕。人體若無濕氣,則運化過度,才可怕。你看人體有多少詞匯是在分別解釋這個“濕”——精、津、液、血、脈等等但不能過濕或痰濕,一過必有病出。
下面是黃帝與岐伯關于精、氣、津、液血、脈的問答,很好地解釋了精、氣、津、液、血、脈的含義,很有趣。
“黃帝曰:余聞人有精、氣、津、液、血、脈,余意以為一氣耳,今乃辨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
黃帝問:“我聽說人有精、氣、津、液、血、脈,我認為這些是一氣罷了,現(xiàn)如今分辨為六個名稱,我不知它們?yōu)槭裁从羞@樣的名稱?”)
“岐伯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i>
岐伯回答:“陰陽兩神相互作用,陰陽互根而成此有形之身,先于臟腑組織而生的,叫作‘精’?!?/p>
“何謂氣?岐伯曰:上焦開發(fā),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
何謂氣呢?岐伯回答:“上焦得天陽之氣,與五谷之氣結合,才能產(chǎn)生能量,宣發(fā)出精微,去熏蒸皮膚,充實身體肌肉,潤澤皮毛,好似霧露之灌溉土地,就叫作‘氣’?!?/p>
也就是說,只有先天腎氣,沒有呼吸之氣、水谷之氣,是不行的,只有三者的共同氣化,才有生命之氣。其中,天氣為呼吸之氣,地氣為水谷之氣,人氣為元氣腎氣,天地人三氣和合,即陽氣。
“何謂津?岐伯曰:腠理發(fā)泄,汗出溱溱,是謂津。”
何謂津?岐伯答:“從腠理發(fā)泄出去的,像汗液那樣流出而不能返回的東西,叫作‘津’,比如汗水、眼淚等。”
“何謂液?岐伯曰:谷入氣滿,淖澤注于骨,骨屬屈伸,泄?jié)桑a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
何謂液?岐伯答:“五谷入于胃,產(chǎn)生的精氣充滿全身,有余之精氣匯聚滲灌流注于骨中,也就是腎中儲存,腎主藏,氣化五谷精微為種子,叫作‘屈’;再輸布這些種子滋潤全身,叫作‘伸’。輸泄、恩澤的這些精華,可以補益腦髓,使皮膚潤澤,這就叫作‘液’。”
“何謂血?岐伯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i>
何謂血?岐伯答:“中焦接收五谷,上有上焦霧露之灌溉,下有下焦元氣之熏蒸,腐熟水谷并將其變?yōu)榫⑽镔|,即取汁,奉心神變化而赤,以宣發(fā)輸布供養(yǎng)全身,這就是血?!?/p>
人體,上焦為氣,下焦的核心也是氣海、關元,所以中焦既可以變化有形為無形,又可以變化無形為有形,是變化的根源。東、南、西、北四方之功能無不圍繞中土而各有其位,沒有此中土,四方皆落在空處,東方生發(fā)啥?南方生長啥?西方收斂啥?北方收藏啥?有了此中土后,四方都有飯吃,皆大歡喜。
“何謂脈?岐伯曰: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
何謂脈?岐伯答:“壅遏營氣,壅,有堵塞或培助之意;遏,有遏制之意。所以壅遏營氣,指培補衛(wèi)氣在脈外,遏制營血在脈內(nèi),讓它們晝夜環(huán)轉,無所違逆,叫作‘脈’?!奔?,脈指一種約束能力,在外,它約束并鼓勵陽氣的衛(wèi)外功能;在內(nèi),它約束并鼓勵陰血的養(yǎng)護功能。有它在,生命就鮮活而有力,沒有它,生命就混沌而渙散。
總之,這六種事物:精、氣、津、液、血、脈,從某種意義上說,都是動能,而非名詞。它們都是讓生命真實而鮮活的東西,只是“氣”推動或完善生命的不同方式,就像六個小童子,他們鮮活,生命就鮮活;他們衰老,生命就衰老;他們死亡,生命就死亡。
“黃帝曰:六氣者,有余不足,氣之多少,腦髓之虛實,血脈之清濁,何以知之?岐伯曰:精脫者,耳聾;氣脫者,目不明;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酸,耳數(shù)鳴;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其脈空虛。此其候也。黃帝曰:六氣者,貴賤何如?岐伯曰:六氣者,各有部主也。其貴賤善惡,可為常主,然五谷與胃為大海也?!?/i>
黃帝問:“這六氣,其中的有余和不足,以及氣的多少、腦髓的虛實、血脈的清與濁,我們怎樣知曉呢?”
岐伯答:“要想辨別其有余不足等,看下面這些證候——精不足的,耳聾;氣不足的,目不明;津不足的,腠理開,大汗淋漓;液不足的,骨的生發(fā)收藏功能不利,臉色難看,腦髓消,小腿酸痛,總是耳鳴;血不足的,臉色晄白,憔悴沒有光澤,其脈空虛。這些就是表現(xiàn)證候?!?/p>
總之陽氣虛弱,六氣皆不足,且基本在頭面就可以發(fā)現(xiàn)問題。
黃帝又問:“這六氣當中,分貴賤嗎?”
岐伯回答:“六氣,各有其主持、主管的地方,它們不分主次、不分好壞,一切依據(jù)它們自主的那部分來看待其功能,但五谷和胃是六氣生成的大海源泉?!?/p>
這就是前面所講的中焦是生命變化的根源。脾胃運化五谷,根據(jù)身體的需要,變化精微為精、氣、津、液、血、脈六氣。所以,人還是要好好吃飯。
“六經(jīng)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這是用大川比喻六經(jīng),用海比喻腸胃,用水之流注比喻九竅。
“腸胃為海”,注意:中焦不單指脾胃,還有大腸小腸、膀胱等都屬于中焦。只收不藏的地界都屬于中焦。下焦為藏,中焦就是海,海收納萬物,且氣化萬物,這就是海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