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信陽市平橋區第二小學? ? 楊磊
《道德經》是中華五千年的文化精華,其中的辨證法思想更是《道德經》中的精髓,閃爍著智慧的光芒。他提出了一系列頗為獨特樸素的辯證法觀點,諸如對立轉化、柔弱勝剛強、大成若缺等。其中“柔弱勝剛強”的觀點貫穿于老子整個“道”的哲學體系。他列舉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作根據,來反復論證“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柔弱勝剛強”觀點。并且在三十六章中給了“柔弱勝剛強”具體的策略和方法:“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br>
老子以其卓越的智慧,提出以弱用之術引導事物的發展、順應自然發展規律,從而達到“柔弱勝剛強”的目的。他認為柔弱是順應自然法則的、是生路,強硬是違反自然法則的、是死路,而守陰守弱居下則是為人的基本品格。
從《道德經》中我們不難看出,老子所說的“柔”是能夠克剛的“柔”,所說的“弱”是能夠勝強的“弱”,而不是為“剛”所屈服、被“強”所嚇倒。“柔弱”是柔中帶剛,弱中有強。老子推崇“柔弱”,是倡導以“柔弱”為手段,達到戰勝“剛強”的目的。這恰是《易經》陰陽辯證思維邏輯,歸結為洪濤老師的萬象圣達公式:0=01=1+1=0,最為恰切。
“柔弱勝剛強”能成就帝王霸業?!肮寿F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榖。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譽無譽。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崩献诱J為“侯王自稱孤、寡”就是“懷柔處下”的體現,因此他在《道德經》七十八章中“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苯枋ト酥诿鞔_提出君王“忍辱方能負重”。
縱觀歷史,“忍辱方能負重”“柔弱勝剛強”的典范當屬越王勾踐。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派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打得大敗,闔閭也受了重傷,臨死前,囑咐兒子夫差要替他報仇。夫差牢記父親的話,日夜加緊練兵,兩年后,夫差率兵把勾踐打得大敗。勾踐被迫帶著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吳國為奴伺候吳王,放牛牧羊整整三年,終于贏得了吳王的歡心和信任,被釋放回國。勾踐回國后,立志發憤圖強,養精蓄銳,誓滅吳國。他怕自己貪圖舒適的生活,消磨了報仇的志氣,晚上就枕著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還在房子里掛上一只苦膽,每天早上起來后就嘗嘗苦膽,提醒自己莫忘三年恥辱。他派文種管理國家政事,范蠡管理軍事,他親自到田里與農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紡線織布。勾踐的這些舉動感動了越國上下官民,經過十年的艱苦奮斗,越國終于兵精糧足,轉弱為強。公元前482年,夫差親自帶領大軍北上,與晉國爭奪諸侯盟主,越王勾踐趁吳國精兵在外,突然襲擊,一舉打敗吳兵,殺了太子友。公元前473年,勾踐第二次親自帶兵攻打吳國。夫差戰敗,羞愧自殺而亡。自此,十年“臥薪嘗膽”“忍辱負重”“勵精圖治”的越王勾踐成功逆襲,滅吳稱霸,成為春秋時期最后一位霸主。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越王勾踐落入吳王夫差之手,如果他不具備像水一樣的柔弱,而是仍舊擺出一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君王的駕勢;或者他不能甘于處下,不能“受國之垢”,不能“受國不祥”,不以“臥薪嘗膽”的方式警示自己不忘恥辱,勵精圖治。那他的就難以雪恨,難以成為“社稷主”、“天下王”!
“知弱、守柔”,就連“樂不思蜀”的劉禪就是高手。劉禪這位蜀漢后主,被冠以弱智,低能兒,這實在是千古奇冤。在正史《三國志》中卻對歷史上的劉禪做了另外一種評價。陳壽借其臣子之口說他,在自己國力無法抵抗強魏時以百姓為重,以社稷為輕,采取了投降的上策。正如孟子所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王隱在《蜀記》中講劉禪為全國百姓安??紤],在無力抵抗時投降是"全國為上"之策,并且夸獎劉禪"通明智達",胸懷王者之義!劉禪被接到洛陽后,司馬昭認定他是個沒心沒肝的傻子,對他放松了戒心。這樣看來,劉禪表面上的“樂不思蜀”是他“懷柔處下”的應對機智,這“扶不起來的阿斗”的背后,實則是另有常人不知的處事之道。
無獨有偶。清代康熙帝也是“懷柔處下”“柔弱勝剛強”的高手??滴醯奂次坏臅r候,年紀才八歲。按照順治帝的遺詔,由四個滿族輔政大臣幫助他處理國家大事。四個輔政大臣中,有個叫鰲拜,仗著自己掌握兵權,又欺負康熙帝年幼,獨斷專橫,權傾朝野。康熙帝滿十四歲的時候,親自執政。這時候,另一個輔政大臣蘇克薩哈和鰲拜發生爭執。鰲拜懷恨在心,勾結同黨誣告蘇克薩哈犯了大罪,奏請康熙帝把蘇克薩哈處死。康熙帝不肯批準。鰲拜在朝堂上跟康熙帝爭了起來,后來竟揎起袖子,拔出拳頭,大吵大嚷。康熙帝非常生氣,但是一想鰲拜勢力不小,只好暫時忍耐,由他把蘇克薩哈殺了。從那以后,康熙帝決心除掉鰲拜。他派人物色了一批十幾歲的貴族子弟擔任侍衛,這些少年個個長得健壯有力??滴醯郯阉麄兞粼谏磉?,天天練摔跤。鰲拜進宮,也常??吹竭@些少年吵吵嚷嚷在御花園里摔跤,只當是孩子們鬧著玩,一點不在意。有一天,鰲拜接到康熙帝命令,要他單獨進宮商量國事。鰲拜像平常一樣大模大樣進宮去。剛跨進內宮的門檻,忽然一群少年擁了上來,圍住了鰲拜。鰲拜雖然是武將出身,終究敵不過少年人多勢眾,鰲拜被他們抓進大牢。康熙帝巧用妙計除掉了鰲拜,朝廷上下都很高興。一些原來比較驕橫的大臣由此知道這個年輕皇帝的厲害,再無人敢在他面前放肆。是“弱之勝強,柔之勝剛”的智慧讓康熙帝躲過了鰲拜多次明槍暗箭的算計,是“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的守柔、守弱之道樹立了少年帝王的威望;由于他的大智大勇,甘于“受國之垢”“受國不祥”,贏得了執政后大力整頓朝政,獎勵生產,懲辦貪污的機會。在位61年,先后平定三藩、收復臺灣、親征噶爾丹、保衛雅克薩,以尼布楚條約確保清王朝在黑龍江流域的領土控制,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局面,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被后世學者尊為“千古一帝”。相反,如果他不懂得守弱,持弱,那么他對鰲拜的蠻橫專權就會束手無策;不懂得“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就不能以天子的威儀與鰲拜抗衡;那么少年天子也就難以逃脫“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厄運。
“讀史可以知興替,讀人可以明得失。”這些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發:當我們遇到一時難以改變的事情的時候,要勇于放低自己,忍辱負重,正所謂“忍一時風平浪靜!”“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币粫r的磨難,是“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將苦其心智”,實不足懼。“懷柔處下”“靜以制動”、“靜觀其變”“韜光養晦”方能贏得反敗為勝的轉機,才會有重振旗鼓的勝算。由此看來,老子的智慧實在高明!
“柔弱勝剛強”能達成將相夙愿。《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北娙柚唬骸靶拍芩溃涛遥徊荒芩?,出我袴下?!庇谑切攀胍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這段話的意思說:在淮陰有個殺豬的年輕人,侮辱韓信說:“你雖然長得很高大,又喜歡帶著刀劍,其實呢,是個膽小鬼?!辈敱娬f:“你要是不怕死,就拿劍刺我。如果怕死,就從我胯下爬過去?!表n信自知不能力敵,硬拼肯定吃虧,就仔細地打量了這少年一番,當著許多圍觀人的面,低下身趴在地上,從那個屠夫的胯下鉆了過去,史稱“胯下之辱”。滿街的人都笑話韓信,覺得韓信太懦弱,太膽小了。身配刀劍之人為何如此膽怯?胸懷壯志之人為何如此懦弱?后來的淮陰侯馳騁沙場怯懦過嗎?面對西楚霸王項羽怯懦過嗎?沒有。然而為何當時就怕這殺豬少年呢?因為當時的他勢弱,他打不贏這一群潑皮無賴,韓信除了接受羞辱,別無選擇。如果他逞一時之勇,與那群惡少爭斗,只能呈現兩個結局:一是敵不過惡少,屈服而成為惡少的幫兇;二是被惡少毒打致殘,從此以后再也不能游走江湖,圖謀大志。這樣的結果不是韓信想要的,他的妥協不是怕,而是自我保護。有傳說韓信富貴之后,找到那個屠夫,屠夫很是害怕,以為韓信要殺他報仇,沒想到韓信卻是很善待屠夫,他對屠夫說,沒有當年的“胯下之辱”就沒有今天的韓信。所謂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正是對韓信“胯下之辱”的完美詮釋。
“胯下之辱”的故事告訴我們,生活中的普通人到處都是,而能夠承受得了屈辱,受得了挫折的人卻是少之又少,因此“成功的路上不擁擠?!币粋€人想要擁有與眾不同的大成就,就應該承受常人無法接受的大屈辱?!叭獭弊诸^上一把“刀”,古曰“忍得一時之氣,可消百日之憂”,今言“大丈夫能屈能伸”,講的都是忍耐和忍辱的道理。忍辱貌似屈辱、怯懦,但與后者最大的區別在于是否懂得“有所為”和“有所不為”,能否選對“勇于敢”和“勇于不敢”的問題。領導者就是在受委屈的過程中磨礪成熟的,也是在被栽贓,被陷害的過程中成長為一個“利而不害,為而不爭”的好領導的。
《史記·留侯世家》記載:留侯張良者,其先韓人也。良嘗從容步游于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歐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還,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與我會此。”良因怪之,跪曰:“諾。”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與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會?!蔽迦针u鳴,良往。父又先在,復怒曰:“后,何也?” 去,曰:“后五日復早來?!蔽迦眨家刮窗胪?。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背鲆痪帟?,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后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彼烊ィ瑹o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
漢代名臣張良故事家喻戶曉。故事中的張良獲得黃石公的曠世絕學兵書后,按照書中的教導反復研習,深明韜略,足智多謀。秦末農民戰爭中,聚眾歸劉邦。楚漢戰爭中,張良向劉邦提出的“聚集三王,方可與霸王一戰”的計策,成功幫助劉邦擊敗了楚漢戰爭中最強勁的對手西楚霸王項羽,成為漢朝的開國元勛之一,與蕭何、韓信同為漢初三杰。劉邦稱他“運籌策于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這一名句,也隨張良而流傳百世。漢朝建立時封留侯,后功成身退,千古流芳。這個故事啟示我們:拜師學藝,一定要虛心,態度誠懇,百分百尊重老師,只有這樣,才會贏得師傅的真誠相授。張良若不具備“穩得住”的修養、“忍得住”“甘居下”的德行,經得起老師的數番考驗,斷然沒有機會成為黃石公的傳人,獲得黃石公的贈書,繼而成長為帝王軍師?!昂<{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尊重人者,人自重也?!背晒Φ娜四軌虬菀磺?,他的內心猶如大海一般開闊,又像垃圾桶一樣容人所不能容。如果你能夠接納來自各方面的污水,那么你就可以成為大海;如果你能夠接納垃圾,你就能夠潔凈周圍的世界。有人說,領導者接納污濁以后,理應自己澄清,并將污水澄清,無怨無悔。領導者應如垃圾桶,“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全部接受。成功的人,往往有足夠的耐心與毅力,去做好每一件小事,最終走向成功。正所謂“一滴水就是一個大千世界”、“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其實,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夠接受考驗。有的人失敗了才追悔,希望再給他一次機會,殊不知生活沒有彩排,每一件事情的發生都是現場直播。有位老師說的好“每一個人當下的表現,都是他生活的全部縮影”。經受住了考驗,就擁有了機會,擁有了平臺,擁有了成功的可能!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一個人一開始進入生活,就有明確的規范,有了規范,就要有所制約,有所制約,就不會遇到任何危險,就可以經受住生活的考驗,這才是成功的法寶。反之,如果一個人生活在天地間,不講規則,不走正道,老天就不會原諒他 。恰如《周易》所言:“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惡之家必有余秧。”由此可知,人的自我修養有多么重要!按照老子的精英思維“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狀元”,個人要成功就需處處走在前面,勇于犧牲個人利益的人;就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要“寵辱莫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惫湃说囊?,對于普通的人來說,好像難以做到,可是在三百個人中,有一個人能夠做到,那么這個人就是領袖。領袖就是精英里的精英,就是那個容得“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我只需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的不同平常的人;“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甘于守陰守弱居下,甘愿做天下的溝壑、做天下的工具、做天下的溪谷,你就能在職場這個大熔爐里被鍛造成一塊好鋼,成為行業翹楚,成為備受關注的人;“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一以貫之,你就自然會受到群眾的擁戴,成為了領袖,成為行業內的領導人;成為“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樣的精靈,成為那個被無償利用、栽贓、陷害而總不會死去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