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年的夏天,曾在南京有過短暫的閑游。兩天一夜,沒有吃飽。百度的金陵游客食譜沒能取悅挑剔的四川味,最有記憶反而是南京深巷里的,毫不起眼的街頭小吃。
那時候我并不確定它的名字,想當然叫人家白糖鍋盔,回來后朋友才糾正我,是燒餅啦!
那一日,好體力的早起爬了城墻。中華門古城墻下來,導航到網上小有名氣的小李湯包,需要穿過一條名叫釣魚臺的小巷子。與秦淮河平行,隔著差不多五十米距離,卻是城市發展截然不同的光景。
釣魚臺巷子口有兩家店,分別賣鹽水鴨和燒餅。
鴨子是這座城市的特色,有夸張的形容是,沒有一只鴨子能活著走出南京??斓斤堻c兒,鹽水鴨門口排著七八個人,老板正熟練地斬切,空氣里都是鴨油又香又膩的味道。
而燒餅店門口空無一人。店主是一對夫妻,三十多歲的樣子。
那店小小的,差不多兩米的開間,低矮的舊房子,墻皮是充滿了年齡感的油黑。
一眼看到底的店里,簡易搭了一塊案板,上面放著一團活好的面和一些鍋碗瓢盆。旁邊擠著一張桌子,夫妻倆守著唯一一個電飯鍋內膽的菜盆在吃飯。
門口放著一大一小兩口爐子,都擺出了街,小的坐了個鐵壺,大的上面是燒餅。整整齊齊碼了三摞,圓的、橢圓的,還有長方形的。
看起來是好吃的樣子,我買了一個圓形的,才一塊錢,還帶著熱氣。
外皮金黃酥脆,灑滿了芝麻,很香。酥皮是一層一層的,搟得極薄,略有點蓬松。
牙齒初初碰到外皮還感覺到有點面粉的韌勁兒,一咬到嘴里就碎成渣渣了。白糖餡兒的,都給拷化了,凝在酥皮內里,跟面粉的甜味兒融合后,變成最為柔舒服的甜蜜,糧食里淀粉被炙烤后的清香,咀嚼后更有無窮回味。
三兩口吃完了,舌頭都有些軟掉。才想起跑回去拍照,店家已經吃完飯正在玩手機,見我回來拍照也只抬頭看了一眼,并沒有一點表情,繼續低頭看手機。
爐子上還有熱氣,店門口依然沒有顧客。
走過左右發展落差極大的釣魚臺路,終于找到盛名在外的小李湯包??腿艘呀涀介T外了,門口還聽著許多前來吃飯的車輛。
叫了一籠湯包外加一碗混沌,湯包吃了半籠四個,混沌只堪堪嘗了一個。略有些名不副實。
后來我在成都街頭也多次吃飯過這種燒餅,還解鎖了紅糖、香蔥豬肉和梅干菜餡兒的。
小攤子多出沒在地鐵、公交站等附近。一個爐子、一張案板還有一根長長的鐵鉤子,當然還有新鮮出爐的燒餅,很不起眼的配置。
一站到達,匆忙涌來的人群總有的忍不住要買一個,旁的人看到了,又有被勾引著要買一個的,管你餓不餓。
一個又一個,一爐又一爐,不知道幾時就賣完了。
很奇怪,我在成都遇到過的燒餅攤主,貌似也如那對南京夫妻一樣,不怎么吆喝,也沒什么表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