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讀俞敏洪老師的書:我曾走在奔潰的邊緣。目前只看了一小部分,再看最近東方甄選的各個碎片視頻,我在這本書里都找到了似曾相識的感覺,這大概就是俞敏洪老師的知行合一的體現吧。
在俞敏洪老師的書中,有分享新東方的校訓:在絕望中看到希望。這句話其實和這本書名就很符合,也與之前董宇輝老師去新東方面試試講課的經歷相對應,董老師是經歷了無數次【試講10分鐘被罵1小時】的歷練中才獲得工作機會的,也是徹底地在一次絕望中獲得領悟的,而給他觸動的就是這句校訓:在絕望中看到希望;他想自己已經被逼到絕望了,那希望應該就在前方。
看到書中校訓的故事,我想俞敏洪老師采取這樣的人才面試方式和管理方式,也就是想要尋找和培養有這樣認知的人吧。
看到俞敏洪老師創立新東方初期的故事,我有以下感悟:
1、在讀這本書前,俞老師的序中有分享寫本書的目的以及讀這本書的建議:
* 建議讀者不要照搬書中的經驗,時代在變化,需要有自己的思考
* 通過分享自己創業的場景來讓后繼者少走一些坑
這兩個點讓我覺得俞老師的真誠以及社會責任感,他期待自己的經驗能幫到更多的人,但也知道很多人讀書的弊端,擔心讀者不思考就依葫蘆畫瓢造成誤導。
我會對這兩點很觸動,源于經常看到很多人在寫課程推薦軟文或者商品推薦軟文,總是夸大其詞,讓潛在目標因這些虛假夸大宣傳而沖動消費實現自己的利益目標。
對比俞老師對自己的書寫的序,就是一個貼心的閱讀指南,這種真誠感在他的企業管理中也隨處可見,這就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踐行和影響著他人,是一種很真誠的力量。
2、在這本書中,俞老師分享了創業團隊中的一個管理智慧。關于數學邏輯老師的“造反”,在培訓班進展到一定程度,數學邏輯老師以自己是唯一能教的核心競爭力和俞老師談漲工資的事情,但基于對項目的把控(如果同意漲工資,其他科的老師也需要漲,而下個學期就會延續,這樣核算下來公司就會做不下去),以退掉二分之一的學費為代價讓培訓班學生自學數學邏輯這門課程,讓初創公司從第一次奔潰的邊緣中重生過來。
通過這次經歷后,俞老師開始注重人才培養,在同一個崗位培養多個合適的,以免人員動蕩而影響了整個企業的發展。俞老師把這個復雜的企業管理問題,用老板開飯店的比喻通俗易懂地說清楚了。一個飯店要正常運營,就不能只依靠某一個大廚,一旦某一天大廚和老板鬧掰了,大廚離開了飯店也會受重創。而在一開始就培養旗鼓相當的幾個大廚,就不會受到影響。
這個管理智慧,在現在的東方甄選也能看到,東方甄選讓董宇輝老師大火,但同時還有一批各具特色的主播老師出現在大家的面前,就不在只依賴其中一個人的名氣。
3、關于俞老師創業項目的選擇,在書中也有非常詳細地分析,可以當作一個做項目前的思維模式去的經典案例去分析學習。
選擇做出國考試培訓的原因:
* 出國留學的趨勢所在,是一個需求量上升的賽道
* 有北大教學資源
* 自己的目標客戶都是頂級高校人才,是愿意持續發展的人
* 自己已通過托福考試,有足夠多的經驗
* 出國考試是一個有門檻的事情,很多老師不一定愿意去做,但對于自己來說有足夠多的優勢
當我看到這個片段分享,我就想到俞老師之前分享做直播電商的文章,也是經過這樣的項目理性分析做出的決策,這是做成一個項目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點,就是要學會分析和判斷你所選的方向的正確性,這大概就是掌舵人的氣概,也是我們常說要跟對人的重要性,在正確的方向上前進你才能離成功越來越近。
這大概就是網上分享:董宇輝老師之前原本想辭職,和CEO孫東旭對董說的話,俞老師是下定決心要帶領新東方轉型的,我是堅信能成功的,你既然也不知道做什么,那么為什么不試試呢?
很多人說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其實我們不是不知道這句話的正確性,而是迷失在不知道如何做出正確的選擇,現在我在做出選擇的時候又新增了一些認知維度了。
這本書雖然還只讀了一小部分,但讓我越讀越喜歡俞敏洪老師,也越來越能讀懂東方甄選,以前的我是看熱鬧,現在通過俞敏洪老師的書慢慢能讀懂東方甄選這樣做的一些原因了,挺有意思的一種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