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姐無數次自豪的說過,“我這一輩子做過10多種工作。”
26歲的李小姐跟隨丈夫來到哈爾濱,第一份工作是在鞋墊廠。第二年,她的二女兒出世。又過了三年,她又生下了一個兒子。
“我覺得我應該高興,但我還沒來得及高興,就繼續為了生活奔波去了。”
日子一天一天的過,李小姐每天中午都要回家給兒子送奶。在她和丈夫都要上班的時候,大女兒就擔負起了照顧弟弟的責任。家庭人口越來越多,她越來越忙碌,卻改善不了貧窮。
李小姐的丈夫建議她轉去裝卸隊,那里工資更多,也并不累,他休班的時候還可以替她。她咬咬牙,轉去了她只干了一天的第二份工作——裝卸工。
“多長時間都卸不了一車煤,你第一天上班就讓你給趕上了。”
李小姐站在煤車上,用鐵鍬鏟起她三十來年的第一鍬煤,然后用力向前推去。那是哈爾濱的盛夏,涼意全無,陽光毒辣地曝曬著大地,空氣越來越熱。李小姐腰酸背痛,顫抖的雙手徒勞地揮去留下的汗水,她早已汗流浹背。
那一天相當漫長,回到家,聽說兒子在托兒所哭了一整天,李小姐終于崩潰了。她抱起兒子,鉆進被子里嚎啕大哭。
“我從沒有那么哭過,以前沒有,以后也沒有。”
后來,李小姐休息了一個月,兒子哭得得了肺炎,病了一個月。再后來,李小姐回去了鞋墊廠。
往后,李小姐還做過很多工作。拉手推車,用腳丈量過哈爾濱的土地,還焊過水箱,做過會計,有些她自己也記不得了。
“我還當過老師,我一個小學畢業,竟然還當了老師。”
這句話的感情,更多的是喜悅。這個老師是一個文盲班的老師,按著文盲課本,教寫字認字,只有短短幾個月。但是卻意味著她的日子一天一天變好了,她不用頂著炎炎烈日,也不用與東北冬天的寒風直接對抗了。
日子一天一天的過,李小姐的工作一份一份的換,她也完成了從李小姐到楊嫂、楊嬸,再到楊奶奶的稱呼的轉變。
1992年,李小姐從旅店退休,那時候的她是一名會計。她退休是因為她要迎接另一生命的誕生,她也開始在另一個人的生命中扮演一個無可替代的叫做奶奶的角色。她的孫子在那一年出生了。
就是我。
其實從來沒有人叫她“李小姐”,只有我在這篇文章里用了這個稱呼。
我多么希望她是“李小姐”啊,那她可能就不用經歷那些磨難。但是饑餓、貧窮、辛勞,她都沒有逃過。不過,幸運的是,她現在過著安穩的日子。至于我和我的奶奶,那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奶奶,你幸福嗎?”
“幸福啊。”
本文系半撇私塾新媒體創意寫作項目里程碑作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