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結”的功能,是用于緩解不安全感。
糾結就是權衡,你在多個不確定結果的選項之間來回猶豫,試圖找到那個最能規(guī)避風險、獲得利益的選項;
如果找不到這個最好的答案,就意味著你認為自己要負擔起一些損失或危險;
對于你“明知無法改變的事情”還要去糾結,這時候糾結的功能也非常明顯:就是維持幻想。
維持什么幻想呢?
當然是維持“這件事還可以改變”的幻想啦。
如果你完全的接受了這件事是不可改變的,你怎么可能還會糾結呢?
所以,你是“知道”這件事不會改變,但仍舊“希望”這件事能夠改變,糾結只是你的“希望”和“事實”之間沖突的一個表現(xiàn)形式而已。
根本的問題不在于你會糾結,而是在于你還沒徹底放棄幻想,還沒有徹底接受現(xiàn)實。
那么,在你還未徹底放棄幻想的情況下,你試圖讓自己不去糾結,這就只是在治標不治本,就好比一個人怕鬼所以緊緊地把自己裹在了被子里,你只奪走他的被子,而不消除他對鬼魂的恐懼一樣,那恐懼還在。
所以,你不放棄幻想,又不允許自己糾結,那種不安全感當然會持續(xù)存在。
“幻想一件不可改變的事可以被改變”,這一點是怎樣引發(fā)我們的“不安全感”的呢?
其背后的原理是這樣的:我們期望一件不可改變的事情會發(fā)生改變,這種期望一開始就是為了平復焦慮的。
譬如你知道自己高考沒考好,總分超不過250分,這時你會幻想是不是會出現(xiàn)什么神跡、或者自己當時考試時做的還不錯,從而會有什么例外發(fā)生。
你幻想自己會有什么超常發(fā)揮,是因為“高考總分沒超過250”這件事本身就是會引起你的焦慮的,你也許擔心這樣的成績會被父母男女混合雙打、擔心上不了大學自己只能去餐廳打工當個收銀員、擔心被別人嘲笑、甚至擔心如果你恰好考了個250那就更是尷尬了。
所以,在這里的這些“改變不了的事情”,它們本身就是會引發(fā)我們焦慮的、不愿意為我們所面對的、或是強烈的為我們所拒斥的事情。
問題的根源在于“我高考成績不超過250”這個根本性的問題,但是,隨著你的心理機制一層一層的試圖調節(jié)、由這個根本問題引發(fā)的那些負面心理感受時,你的注意力、你對問題的認知能力就不斷的被帶跑偏了。
這就好比:有志青年小張去詹姆斯小劉家里偷東西,把金銀首飾什么的全部洗劫一空之后,他看到小劉家里有一套頂級的廚具,小張在誘惑之下,控制不住自己欲望,終于把黑手伸向了廚房,他狂掃小劉家里的50多個雞蛋,做了十幾盤炒雞蛋,還全都失敗了。
詹姆斯小劉回家之后,與小張據(jù)理力爭,表示小張做炒雞蛋的方法不對,應該先放油再放雞蛋。
而小張對此完全不能認可,聲稱炒雞蛋不放油而是放醋才是正宗做法,二人為此大打出手,小劉的一個從吉爾吉斯坦進口的盤子被打碎,于是小劉對此發(fā)出嚴正抗議,要求小張今晚如果不用502膠水將盤子粘好,就不許他回家。
我們舉的這個夸張的例子,就充分反映了你的注意力由于防御機制一層一層的被帶跑偏的過程。
問題的根源始終在于你家被偷了,炒雞蛋放油還是放醋、打碎的盤子要不要粘好等等這些都是次要的。
同樣的道理,你的不安全感也好、對事物的糾結也好,幻想原不可改變的事物會發(fā)生改變也好,這些也都是次要的。
“那件不可改變的事情”所引發(fā)你產生的焦慮,這才是主要的。
如果抓不住主要矛盾、始終只在次要矛盾上打轉,你就會陷入泛化的焦慮、泛化的抑郁狀態(tài)中。
為什么會這樣呢?
根本原因在于:所有的次要矛盾、也就是我們的所有心理防御機制,會彼此連接。
就好比你在一個湖底,立了一根柱子,在這根柱子之上橫向豎向、亂七八糟的又立了許多其他的柱子,當這些在根基之上所建立的東西足夠多了之后,它們就會連成一大片,形成一個阻礙。
你會感覺你站在這些柱子上仿佛就已經(jīng)到達湖底了,其實根本不是。
只是你的那些心理防御太厚、太多,讓你誤以為這些就是你潛意識的最深處,但事實上它們只是一堆防御,恰恰隔離了你與自己最深處的聯(lián)接。
不深入湖底,你就接觸不到最真實的自己。
一直站在那些心理防御所構建的壁壘之上,你再怎么用功,也只是構建更多的壁壘。
就好比我們一開始討論的問題:你試圖不去糾結你無法改變的事情,同時你感到了一種不安全感。
這時你的注意力就轉到了怎么消除這種不安全感這個“壁壘”上,你想要順其自然,順其自然之后又會引發(fā)其他的問題,比如你可能發(fā)現(xiàn)順其自然沒有用、或者順其自然之后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被削弱了,到那個時候,“主觀能動性減弱”又會成為新的問題。
這些“壁壘”會一層一層不斷疊加,不斷地引發(fā)更多新的問題。
所以我們從一開始就要意識到:抓次要矛盾是沒有意義的,也是無法治根的。
治根就要抓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就是“你還沒有接受那件不可改變的事情”。
怎樣才能“接受”不可改變的事情呢?
其實首先最需要的是時間。
也就是說,你要給自己以時間,給自己接受這件事情以時間,讓自己想著這件事、念著這件事,慢慢地你就想通了。
既不是要強迫自己接受,也不是通過轉移注意力來規(guī)避痛苦,更不是通過幻想來暫時消除你的焦慮。
就再以“高考不到250”此事為例,你如果幻想有奇跡發(fā)生,那就是在規(guī)避焦慮;
這事明明讓你很焦慮,但你因為這種焦慮不舒服你就去打游戲,連續(xù)打了一星期,這就是在規(guī)避痛苦;
你聽到我告訴你應該“接受”,那你就不停地暗示自己“我要接受我要接受”,這就是在強迫自己。
一定要記得“時間”這個首要的因素。
你要給自己“因為高考不到250這件事而焦慮”以時間,你在這個時候的焦慮是真實的,是第一級的。
如果你轉移注意力或試圖規(guī)避痛苦,你這種最底層的真實焦慮,就會被由這些規(guī)避手段引發(fā)的其他情緒給掩蓋和隱藏。
一開始的問題就是最好的例證,你感受到的不再是一開始的焦慮,而是“停止糾結”所顯露出來的不安全感。
所以這個時間,要給到你一開始的、最真實的那個感受、那個情緒上。
你不轉移注意力,這個一開始的真實情緒就可以被緩緩的消解。
因為它是第一層的、是本生的情緒。
而由“試圖停止糾結而顯露的不安全感”這種情緒卻是次級的、是衍生的,你給它再多的時間它也很難消解。
因為根本問題不解決,它就會一直存在。
本生情緒是大樹,衍生情緒是枝葉,你不去砍樹,只不停的在那剪枝丫,你一輩子也剪不完的。
你給到一個情緒以時間和注意力,這就好比你在用斧頭砍,一個情緒會不會消解和你砍得用不用力沒有主要的聯(lián)系,主要的在于你砍的地方,你砍的是可以被砍倒的樹干,還是會由樹干提供養(yǎng)分不斷生長的樹枝。
因此總結而言,我們看問題首先要抓到根本性的主要矛盾,你往往要不斷的分析一個情緒產生的根源,逐漸回溯,才能抓到那個主要矛盾;
與此同時這也給到我們一個啟示:就是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了問題,產生了某種情緒之后,要抓住這個最底層的真實情緒,而不要任由自己陷到不停發(fā)展的心理防御里去,不要不停的試圖逃避這個根本問題。
抓住了主要矛盾之后,要給自己以時間去慢慢接受、和消化。
我們擁有成年人正常的智力,那當然就是可以分辨什么是真實的、什么是虛假的。
你也當然會知道,那件不可改變的事情的確就是不可改變的。
你給自己以時間來面對這個問題,事實的證據(jù)會不斷的證明給你看:這件事的確無法改變。
你的認知當中對于事實接受的越多,你的幻想也就會逐漸消失。
當你徹底接受了這件事情之后,再去思考該怎樣更好的處理這件事:復讀一年重新再考、或是發(fā)展自己的某一特長、亦或是家里有礦直接在家里繼承事業(yè)等等。
當然更重要的是,有過這樣的經(jīng)歷之后,你就會獲得“怎樣正確處理自身情緒”的經(jīng)驗,而且這種經(jīng)驗會活生生的用事實告訴你:接受事實對你是有好處的。
這些經(jīng)驗層面的東西,才是對你此后愿意去接受現(xiàn)實、愿意不逃避、不使用心理防御規(guī)避問題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