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深圳的時候,基本上一年多都沒怎么坐過公交
原因如下:
①因為我住的地方離地鐵站比較近,乘坐地鐵更方便
②坐公交有時候路上塞車會遲到,不可控因素實在是太強
③有時候導航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公交站,但是一看方向反了,你應該要穿過車流,過去馬路對面的站臺坐車才對。
而地鐵的反方向車次大多就在你背后,從這點來看,地鐵的設計相對來說人性化很多。
本文主要是想分享:從上班選擇交通工具這個場景出發,談談自己這兩個星期乘坐公交的思考
01
用戶需求分析
以作者本人為例:
用戶:上班族,畢業1年多
場景:
①起始位置:住在天河,上班在黃浦區,地圖上顯示距離是9.8KM,打車35塊錢左右。
②地理位置:公司位置比較偏僻,離最近的神舟路地鐵站2KM
③上班時間:上下班不打卡,但是每天早上9點有個晨會,所以盡量9點前要到達公司
用戶需求:
①準時到公司,不遲到
②盡可能少換乘、耗費時間短
③路途感覺相對舒適,減少擁擠,最好是有位置坐
④花費的成本要低
02
目前解決方案及對應痛點
方案一:B22,公交直達路線,全程耗時55分鐘
優勢:
①中途不需要換乘,線路直達
②滿足了用戶“盡可能少換乘”這一需求
劣勢:
①公司距離公交站600m,步行大約需要10分鐘
②上班高峰期易塞車,不可控因素大
方案二:非直達路線,棠東地鐵到神舟路地鐵耗時11分鐘,在神舟路地鐵早上公司有班車接送,但是最后一輛班車發車時間是8點10分
優勢:
①乘坐地鐵消耗時間短
②到地鐵站后有公司班車接駁,比較方便
劣勢:
①早上地鐵限流,雖然乘坐地鐵只要11分鐘,但是高峰期容易出現排隊30分鐘才能進站的情況。加上這部分等待時間,總時長不一定會短
②員工班車最晚一班是8點10分,時間太早
③路線換乘次數多,公交——地鐵——班車,茶茶說大清早不宜那么那么奔波
綜上:
基于前面用戶提出的四個需求
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出,方案一優于方案二
關于準時到公司這點,就只能辛苦茶茶早點起床,預留充足的時間啦啦啦啦啦
那如何滿足“最好是有位置這一需求”呢?
03
如何增大有座位坐的幾率
提前聲明,以下內容都是作者本人瞎總結的,要是某位小可愛嚴格執行最后導致在公交車上站了一個多小時........
1、上車后站點區域如何選擇?
以車后門為界線,公交車整體可以劃分為前后兩部分
而車輛前面部分,因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就是倡導尊老愛幼,所以一般慣性思維年輕人都會往公交車的后部分走,把前面的位置留給老人、小孩、孕婦
那我們的問題來了,車前車后位置區域應該如何選擇呢?
從早上上班這個場景出發:
①一般老人早上會出門的估計就是去買菜,菜市場肯定不太遠(噢、在廣州還可能是出門喝早茶)
②小孩出門上學,家長為了給后一代提供更好的學習環境,一般居住的離學校也不會太遠
③孕婦如果是上班一族,出于對自我身體的考慮,也很大可能會居住在離公司不遠的位置
④打工人呢?那就說不定了、從起始站坐到終點站或者跨城那也不是不可能的
所以從這里來看,上車后選擇公交車前面部分獲得座位的概率大(當然這里有一種情況要排除,就是前面座位特別少的時候那還是盡量別在前面)
那選定站的區域后,我們怎么快速檢索到那個快要下車的人呢?
2、站點區域位置目標用戶的選取思考
非目標用戶特征
1.上車后閉著眼睛睡覺——你想啊,快要下車了他還會想睡覺嗎?就不怕萬一坐過了站
2.打游戲的人——你想啊,拿王者舉例:一盤游戲快要20分鐘,如果很快就要下車了你還會想要玩游戲嗎
3.聽歌的人——你想啊,一定是因為車程太長他才需要找其他的事情來娛樂自己
目標用戶特征
1.時不時往窗外看確定到站點信息的——離目的地越近,人往往會越關注站點信息
2.身體往車門方向前傾的——說明做好了隨時下車的準備
3.留意沿途站點信息,提前預估可能會下車的人。比如說下一站經過火車站,那你站在行李多的人旁邊等他下一站下車即可
4.坐立不安,有起立欲望的
總結:
只要擠到目標用戶前面,即使在擁堵的人群中都會有座位坐
打工不易,新的一年就祝每個打工人上班路上都有座位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