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二十一章
孔【1】德【2】之容【3】,唯道是從。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4】。惚兮恍兮,其中有象【5】;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6】,其中有精【7】;其精甚真,其中有信【8】。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9】。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注釋】
1.孔:甚、大的意思。
2.德:道的顯現和作用為德。
3.容:動作、形態、樣貌等。
4.恍惚:似有若無,不可指之意。
5.象:形象、具象。
6.窈兮冥兮:窈,深且遠,微不可見;冥,暗昧,深不可測。
7.精:最微小的原質。
8.信:信實、信驗,真實可信。
9.眾甫:萬物的起始。
今譯:大德的形態,是遵循于“道”來變化的。道這個東西,看起來若有若無閃爍不定。那樣的惚惚恍恍,其中卻有跡象;那樣的恍恍惚惚,其中卻有實物;那樣的深遠暗昧,其中卻有精質;這精質是最真實的,是可以信驗的。無論是上古還是當代,它的名字永遠不能消去,依據它才能觀察萬事萬物的初始。我怎么知道萬事萬物的進程與變化呢?從道認識的。
《道德經》與生活智慧
本章開篇便闡述了“道”與“德”的關系。“道”是無形的,它必須通過具體的物來顯現,這個顯現,就是“德”。道生萬物,又內在于萬物,萬物所呈現的屬性,即為“德”,因此老子說“德”是“唯道是從”的,是聽命于“道”的。
接下來,老子講道體。老子說,“道”這個東西不好講啊,它是恍惚的,它又是實際存在的。
“恍惚”這個詞我們似曾相識,在第十四章也講道體,其中一句“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字完全一樣,只是顛倒了順序,第十四章的“惚恍”更偏靜態,有名詞的屬性。而本章,“恍惚”一詞生動呈現著道的存在狀態,有形容詞的屬性。關于“恍”、“惚”這兩個字在《道德經》中的意思,各家理解不一,大部分學者解釋為若有若無、模糊不清之意。
知名作家雪漠老師在其著作《老子的心事》中,從漢字的構成角度 ,將“恍惚”作為表意字進行了分析,其解釋有獨到之處:
在漢字里面,所有豎心旁的字都跟心有關,也就是跟心性有關系。“恍”是豎心旁加一個光,指的是心中有光,心光煥發。注意,心光煥發、心中有了光明,就叫“恍”。大家常說“恍然大悟”,這個“恍”也是心光煥發的意思。
那么“惚”呢?“惚”是一個豎心旁加一個忽,“忽”又是勿下有一個心。后面的心可以理解為心或者念頭,那么豎心旁加勿再加心,就是沒有自己的心,或者心中沒有念頭了。心中無念的狀態,就叫“惚”。
“恍”是心光煥發,它屬于“有”,有一種觀照的、明的東西;“惚”是沒有念頭,所以偏于“無”,也屬于空。
用“惚恍”來形容”道“雖然讓我們感覺很抽象,但老子接著明確而肯定地描述了道的實存性,有“象”、有“物”、有“精”、有“信”。就像我們常說的能量,看不見摸不著,卻又實際存在并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本章跟第十四章都是講道體,內容有很深的關聯,而且有些句子兩相對照,意思很類似。兩章都是首先講述道體,其后再強調依道而行的重要性。十四章“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為道紀”是說“把握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今的事物。能夠了解宇宙的本源,這叫做道的規律”;而本章“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老子以第一人稱的口氣說“道這個東西,一直存在著,我之所以了解萬事萬物的進程變化,就是從道中認識的啊”,看得出來,這兩句話表達的意思幾乎一樣。惜墨如金的老子,在“遵道”這個問題上,可謂是苦口婆心、不厭其煩,我們須得明白圣人教化的一片苦心。
心理治療有個流派叫“家庭系統排列”療法,其指導思想就是家庭系統有一個普遍存在的“自然的秩序”影響每一個成員,這個自然秩序便是家庭內在動力系統,當每個成員都恰如其分時,愛就會有效地流動,當家庭成員失序時,能量被卡住,就會因失衡而出現各種問題。這個自然的秩序就是老子說的“道”。更不可思議的是, 家排創始人,德國著名心理治療師海靈格,與《道德經》有著極深的連接。
2016年6月92歲高齡的海靈格受邀來到中國,北京青年報對海靈格此行進行了專題報道。
海靈格認為自己在心理治療領域能有如此成就,與《道德經》密不可分。
他說自己的靈魂始終跟隨著《道德經》,甚至他還自問自答說:“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我是中國人嗎?是的,我是中國人。”
海老爺子這番話,令我這個地道的中國人又自豪又慚愧,為自己的文化而自豪,為身為中國人沒能更好地傳承和傳播本土的文化瑰寶而慚愧。
海靈格說自己創造的“家族系統排列”,就是想把大家帶到《道德經》所展示的那個維度的世界,“在那個世界里,沒有戰爭,沒有輸贏,沒有對錯……在那里,只有無窮無盡的愛,愛是最大的財富。”海靈格認為家庭系統動力是一股來自更高意識的力量,是中國老子說的道的力量,“這是宇宙間本身就存在的更高意識力量,指引著人們內在移動,我們都活在這種高意識力量的驅動中,這是宇宙的生存法則,人們必須尊重這個力量,如果違背這股力量的時候,家庭、企業、社會都可能遭受一種隱藏的干擾。”
海靈格一直追尋“道”,被譽為倡導愛、序位、完整、和平的一代宗師。因此他所努力踐行和呈現的,就是我們說的大德。
真正具有高尚道德修養的人,他的內涵就是“道”。想要使一切“德”產生效應,唯識得道體,遵道而行。
一個來自遙遠國度的老人,給我們上了生動的一課!
感嘆之余,心念驛動,胡謅小詩一首以告白:
《致“道”》
縱使你變化萬千
縱使你難以看見
我明白你就在身邊
而且就在我里面
打開心的觸角
隨時與你相連
你給我能量滿滿
你給我智慧無邊
這顆心啊
不再孤獨無依
有你守護指引
與你朝夕相伴
注:1、原文部分參考書目: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2、文中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