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讀了《掌控習慣》,讓我意識到,我們總是喜歡盯著發生重大改變的決定性時刻,而對那些微習慣每天對我們產生的微小改變視而不見。
很多煙民覺得每天吸幾根煙對健康不會有什么影響。他會說:“你看,我吸了這么多年煙,現在身子不還好好的?”而突然有一天查出肺癌,醫生告訴他是長期吸煙引起的,他才意識到吸煙造成的嚴重后果。
還有很多人,贊嘆某某明星身材保持得真好,60多歲了看起來還是20來歲的樣子。你只是看到了表面,但沒有看到人家每天堅持鍛煉,每天保持良好的飲食和作息習慣。
很多重大改變都是由各種微小的改變日積月累而來的。“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01 各種微習慣的疊加,可以產生大能量
《掌控習慣》的開頭,作者講了一個英國自行車隊的案例。英國自行車隊從1908年之后,近100年來,只拿了1枚奧運金牌,可謂戰績慘淡。2003年他們聘請布雷斯福德擔任教練。布雷斯福德的獨特做法,就是把有關騎行的整個環節都分解開來,然后把每個環節追求1%的改進。包括重新設計自行車座,使其更加舒適;用酒精擦涂輪胎,來獲得更好的抓地力;聘請外科醫生教每個騎手最佳洗手方式,來減少患感冒的概率……等等。布雷斯接手5年后,英國自行車隊在2008年的奧運會上出盡了風頭,奪得了該項目60%的金牌。2012年倫敦奧運會更少打破了9項奧運會紀錄和7項世界紀錄。
再來看一個我身邊的例子。我有個同事,平時喜歡喝酒,又不愛運動,有一年體檢查出患有中度脂肪肝。之后他開始減少喝酒,清淡飲食,每天跑步。半年后大肚腩不見了,人也變得更精神了。再去體檢,顯示各個指標都正常。
以上我們看到,各種良好的微習慣帶來的微小改變,經過疊加后,產生了很大的積極結果。同樣的,如果你身上有各種負面的微習慣,那么它們帶來的微小改變,經過疊加后,也會產生可怕的消極結果。
我們有很多人,特別是白領女性一族,由于工作壓力大,就喜歡通過吃零食來減壓。每天毫無節制地吃著零食,又不愿運動。幾個月下來,發現壓力非但沒有減少,自己還成來胖三噸,無形中還增加來減肥的壓力,健康的壓力。
02 微習慣的積累,也會產生復利作用
復利,來源于金融的一個概念。是指在計算利息時,某一計息周期的利息是由本金加上先前周期所積累利息總額來計算的計息方式,也即通常所說的"利滾利"。復利就向滾雪球,越滾越大,呈幾何級增加。
微習慣帶來的改變,也是復利的形式。書中也舉了一個看起來比較雞湯的公式。打比方我們現在是1,如果每天進步1%,一年后我們就進步37倍;反之,如果我們每天以1%的速度退步,那么一年后,我們幾乎降到0。這個公式看起來比較機械,但其實也是有它一定道理的。
分享一個我自己培養閱讀習慣的例子。剛開始,我閱讀速度很慢,而且沒有耐心,拿起書本讀10分鐘左右,我就開始犯困,讀不下去。于是,我從每天5分鐘開始,慢慢到10分鐘,20分鐘,……堅持半年下來,現在我能連續看2個小時的書。而且我閱讀速度也越來越快,一本400頁左右的書,我2個小時就能看完,并且梳理出關鍵知識點。
我們看到好的微習慣給我們帶來正向復利的同時,也不要忽略了壞的微習慣給我們帶來的負向復利。
我一個朋友的小孩,剛開始出去玩,朋友遞煙給他,他都不抽,后來偶爾抽一根,再后來有人遞煙必抽,再后來自己就染上了煙癮。剛開始每天抽幾根,然后到半包,一包……現在一天2包煙都不夠。
所以,我們要每天都要比前一天進步一點點,每天好爭取比前一天減少一個壞習慣。
03 微習慣帶來的突破性改變,也是有臨界狀態的
竹子在破土而出之前,會在地下沉寂長達4到5年。但是,當他破土而出之后,一個星期就能長幾米高。
樊登讀書創始人樊登老師,曾經分享過他的跑步經歷。他剛開始跑步的時候,配速很慢,正常人走路的速度都比他快。而且他每跑幾分鐘就要休息一下。連續一個星期,幾乎看不到有什么變化。一個月之后,心率、最大攝氧量等指標都有明顯改善,跑起來也越來越輕松。半年之后,他竟然輕松跑完了半程馬拉松。
每個微習慣的改變,都有一個蓄能的過程。等達到質變標準之后,就能產生突破性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