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紀錄片《鏡子》最近挺火的。
這部紀錄片講的最核心的東西,是父母處理問題的方式簡單粗暴,是親子間的缺乏溝通和情感缺失。
孩子的教育從來都不簡單,不是家長隨隨便便照著自己的觀念去拉扯木偶身上的線就能完成的。
其中有個孩子說,如果沒有家長課堂,我可能不會來,我覺得他們更需要在這81天。就如同紀錄片的導演所說,其實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
UU爸常聽人講,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指的是孩子的可塑性基本在初中之前,在3-7歲之間,這是一個自我確認和能力形成的階段。等過了這個時候,到了變形計、鏡子里面主人公的年紀,也就是上中學了,基本上性格、價值觀等等方面都已經定型。
毫無疑問,家長或者說家庭教育,在這期間尤為重要。一個好的家庭氛圍,會減少矛盾和問題,積極尋求解決之道,削弱抱怨等消極情緒的影響。
孩子在每個年齡段都有不同的特性,僅以5-7歲舉例:
5歲:開朗而愉悅,懂事了、講理了,想做好小孩,討媽媽歡心。
在這個年紀里,最令人喜悅的特質,就是他熱愛生活,自得其樂,看到生活的光明面。孩子非常在意自己的房間、自己的家、所住的小區,以及幼兒園的教室。對新的、陌生的事物沒有太大的興趣,也不會為了冒險而冒險。
5歲的孩子有能力做到盡量不惹麻煩,關鍵是孩子學會自我控制了。他會衡量自己的能力,把做得到的和做不到的事分得很清楚,只嘗試那些他認為一定辦得到的,經過一次次的成功,建立起自信。
6歲:進入了暴風驟雨的人生第二叛逆期,個性極端兩極化。
6歲孩子有本事在轉瞬間討厭剛才還滿心喜歡的事情。這個時候世界的中心不再是媽媽,而是孩子自己,他希望事事處處按自己的意愿。6歲孩子同時在很乖和很叛逆兩個極端游走,把筆畫或數字反寫是很常見的6歲現象。
這個時候的孩子什么事都爭強好勝,難以忍受任何失敗。而且處于很容易受到傷害的敏感期。噩夢也會給6歲孩子帶來很大的困擾。最大的問題是孩子與媽媽的關系也游走于兩極之間,既深深地依賴媽媽,又同時嘗試要自己站起來,很考驗家長的耐心。
7歲:不再像6歲時那樣和你頂嘴,卻也不那么喜歡與人交往。
7歲孩子往往記性不佳,容易分心,磨磨蹭蹭,對幫忙做家務不感興趣。別人要他做什么事時,往往老半天不回答,也不行動。他生活在自己的秘密花園里,充滿了感傷的基調。他會覺得別人不喜歡自己,有意找自己麻煩。
開始在意上學不遲到、作業及時完成、自己的東西自己收到自己的地方,孩子從這時候開始,懂得在意別人怎么評價他。準確地說,孩子開始很在意老師怎么看待他,開始有心想做個讓老師滿意的好學生。而且,心智成熟到需要自己的空間的時候了,這就是他喜歡把自己的東西收到自己的地方的原因,他需要自己的桌子、自己的櫥柜、自己的床。
做律師要拿律師證,開車必須要有駕照,做老師也要考取教師資格證,但為人父母是不用拿證的,就這樣做了,而且一做就是一輩子。難道我們真的不需要學習嗎?我們不缺愛,缺的是對愛的認知教育,冰凍三尺絕非一日之寒。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里,最需要接受教育的是家長,然后家長才能去教育孩子。
在家庭教育上,實在需要爸爸媽媽們運用智慧去應對各種狀況,這絲毫不比工作輕松。
讓家長和孩子共同成長,是我們的使命。
優氏在線學科英語通過家長孩子雙向測評,精確匹配孩子需求,私人訂制學習計劃,口語提升更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