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泛濫影響生活
現代社會的我們,真的是情緒化很多,喜怒哀樂,再加上近些年的抑郁,焦慮,仿佛每個人都是空心人。科學上說,情緒是短暫的,相較于情感來說。但是越來越發現很多情緒是不斷連續化的,要是沒有及時排解掉,真的是會毀了自己的生活和一生。
社會大環境的不穩定性,就像一把達摩克里斯之劍,懸在每個人的頭上,很多時候人們可以感知到自己的情緒,也明白這種情緒長期是有害的,但是苦于找不到解決的思路,或者說即使按照一些建議去實踐了,但是收效甚微。又或者說情緒就像慢性病一樣,反復發作。你隱隱約約覺得沒有什么大不了的,但是一旦你腦子里的消極想法占據了上風,情緒的發展就不受你控制,你會一直沉湎于自己的情緒,憤怒,懊悔,焦慮等等。
有這樣現象的人肯定不在少數,這從每年的人口心理學調查,以及周圍的熟悉人群都可以看得出來。情緒這種東西你說和智商學歷有關,有些有關,有些好像又沒有關,學歷高的情緒并不一定情緒適宜,學歷低的樂呵呵的也不在少數。自己本身也有過這樣的一段對抗的經歷,也或多或少摸得了一些門檻,但是自己看完心理認知療法的這本書《思維改變生活》,才真的是豁然開朗。總體概括下來主要就是三步驟-識別--監測--反擊。
識別-引起情緒的原因
不合理的信條
所有引起情緒的導火索都是來源于我們的固有認知或者說是不合理的信條。心理學觀察到,人們天生就傾向于用不合理挫敗自我的方式來思考,國內的家庭和教育文化很多都是這樣。使用這些不合理的思維方式已經成為習慣,所以尤為心煩意亂。那什么是不合理的?如果你堅持某個信念讓你經手持續的粉糯,焦慮抑郁,挫折或者自尊心受挫,最終妨礙你追求健康美好的人生欲求,那就是不合理的。而我們很多人還拿這種不合理的信條奉為上賓。常見的導致痛苦和不幸的不合理信條包括:
我應該和我擔心
事實上,每當我們感到憤怒,內疚,焦慮,羞恥,受挫,焦慮,怨恨或者抑郁,都是我們的認知使然,因為我們建立了一個前提,就是“事情應該是XXX”,如果沒有,我們就會有情緒。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去苛求自己一定要達到某種程度上的完美,才算是罷休。是我們關于某個情況的想法或者觀念使得我們產生這種感受,盡管我們可以責怪別人,責怪生活出鏡使我們難受,但是其實我們的情感取決于我們的認知。比如:
另外,我們行為不僅僅受“我應該”的影響,還有“我擔心”,我應該完成XX,如果完成不了,那就會帶來災難性的后果。人的常見傾向就是會夸大生活事件的消極后果,把后果恐怖化,把我們討厭的,不如意的,看成是糟糕的可怕的災難性的。結果我們經歷這些事情的時候,就會覺得真的很恐怖。像等候某人,遲到,出洋相,或者忘記某個約定,都可以讓我們覺得像一場災難-----只要我們告訴自己,這是一場災難,如果是嚴重的問題,由于我們夸大其消極后果并惶惶不可終日,就會更加痛苦。
大多數人都有一些導致不必要的困擾的思維模式,常常稱為不良思維模式,包括,恐怖化,非黑即白思維,以偏概全,自我找罪,選擇項過濾信息,草率得出負面結論,責備和感到大禍臨頭。
監測-思維監測表
為了形成健康一些的思維方式我們需要辨認自己那些導致不安情緒的觀念和思維模式,這樣做的最好辦法就是在我們感到不安時候監測我們的認知活動。思維就像內部的聲音,反映著我們對周圍發生什么事情的感知。埃利斯把這種內郎的聲音稱為“自我談話"(sclf-lk),而貝克稱之為“自動思維”(automaticthoughts)。我們的大部分思維是中性的,或者是無害的,例如,“我最好把循放進來。”“不知道媽媽打電話過來想說些什么。“我必須記住去取包裹.”“這鞋子限衣服不配.”有的自我談話會讓我們開心,例如:“我干得很漂亮,”“小寶寶哈莉今天定出了她的第一步。”相反,也有的自我談話會讓我們們難過,例如:“我今大真的把事情搞砸了,”“我不喜歡這樣做!”“煩死了!“他們不喜歡我怎么辦?”我們容易識別消極的、自我挫敗的自我談話,因為它們通常都頂示或伴陸不安的情緒。
注意我們的想法是很重要的,因為這讓我們得以辨認那些造成槽糕心情的以知活動,那些認知活動值得盤問。為此,監測我們的想法很有招助,我們要對自己的想法進行思考。最好的辦法就是,每當我們心情不好,就寫下自己的想法。一且我們這樣做了,通常就可以辨別與這些想法有關的信條。這里推薦一款非常簡單實用的思維監測表,包括寫下我們遇到的情景,心里感受,想法,以及基于引起感受的信條,包括后面講到的辯駁和積極行動。
比如舉例:你正在為畢業論文進行撰寫一篇論文,剛寫到一年,突然電腦死機了。你的第一反應就是慌張,花了大半天懊惱,后悔,哭泣。到了晚上,你決定通過思維監測表來盤查自己的思維。在思維監測最上寫下了這段話。
反擊
邏輯辯駁
很多不安情緒都是來自于強人所難,或者不夠理性的思維,因此要想改變錯誤的認知,一個有用的辦法就是從邏輯上對他進行辯駁。這包括質疑上述提到的那些不合理的假定,比如認為事情必須怎么樣,或者必須不怎么樣,并且找出其他更有益的方式來看世界,通過提問(蘇格拉底提問)來完成邏輯上的辯駁,通過審查我們的信條,弄清楚錯在那里,為什么沒有道理?懷疑他們的依據是什么?典型的蘇格拉底提問是為什么?憑什么?不僅僅問,還要合乎邏輯的問。要用一些更理性或者更有益的方法來理解事情發生的情景。一旦習慣了邏輯辯駁,可以直接采用陳述的方式而非提問的方式獲得結果。
當然感性確實不容易改變,在邏輯上,大家是明白自己的思維是消極的或者不合理的,但是在內心卻難以改變,這其實并不奇怪。我們開始盤查的很多信條或者說情緒前提都是我們思維的一部分,是過去幾十年的教育輸入,期望它看在一夜之間消失是不現實的。但是我們可以吸納也就是更層次的接受幾乎一切對我們有意義的合理觀念,只要我們長期去強化它,并且花時間進行思維監測了解符合邏輯的想法,我們就越來越容易走出情緒陷阱。
目的--行為辯駁
到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從邏輯上駁斥我們的認知,還有一種是意識到這種情緒對我們是沒有益處的,用目的來引導思維,說服自己放棄那些無意義的認知,進而采取行動,讓自己看事情的眼光在行動中有所不同。在以目的為導向的思維中,我們提醒子不斷關注自己的目的最簡單的形式就是提問自己,“我們這樣想可以讓我的心情好起來嗎?或者達到目的嗎?”如果不能,那就不要再把過多時間精力投入在無盡的情緒中,行動起來,反擊困境。
既然我們已經認識到無益的認知無用,那就應該行動起來。我們的行為可以駁斥無意義的認知,采用行動而非思維來對抗自己的認知,這也是現實檢驗。因為我們采用行動來檢驗自己的認知是否站得住腳。當我們的行為沒有導致預想的嚴重消極后果,我們就會意識到自己認知是錯誤的,行為駁斥可以作為一種非常有力的方式來對抗認知,通常寫在思維檢測表的“積極行動”里面。因為我們學到了直接的經驗,對于那些單用邏輯駁斥難以對抗的固執信條,行為駁斥尤其有用。舉例如下:
總結
如下是一個完整的思維監測表例子,基本上涵蓋了引起情緒的來龍去脈,同時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方式來洞察內心活動。很多時候我們不是不知道方法,而是沒有時間或者沒有主動去給自己一個機會去進行深度思考,隔絕外界的聲音,聽聽自己內心的想法。這個表格的梳理后續習慣了,可以按照自己的格式來,這樣一看,很多時候我們寫下的隨筆其實也是類似,但是可能但是沒有這么條理有邏輯而已。
其實在這個過程中最難的一點是打破自己固有的信條。我們的信條是從小到大通過與外界環境不斷交互,來自己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等等多方面的集合。很多時候你內心駁斥了這個信條,但是并不代表你需要在大庭廣眾下也要去駁斥他。因為世界每個人的信條都是不一樣的。這個信條是為了你本身緩解情緒所用,倘若你逢人便說,那反而引起了新的更大情緒旋渦。
學會這套思維改變生活的方式,希望你可以專注于自己的路,不要被外界嘈雜打擾太多,保持身心愉悅,身體長命百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