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處的《一個勺子》和最近影院上映的電影《一個勺子》 ? ? 沒有關系,讀者們不要誤會,這本書是一位新疆本土作家的散文集。我一直覺得,想要了解一個地方的外在,旅游或許就可以實現;而想要了解一個地方的內在與靈魂,閱讀這個地方的文學作品無疑是最快最深入的方式。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新疆人,今年計劃讀一些本土作家作品,這是第二本。
沒想到自己只三五天就把這本書讀完了,總以為自己比較忙,抱著有空就看沒空就算了的心態并不敢定下諸如“我要X天看完這本書”此類的豪情壯志,不成想,這本書實在是引起了很多共鳴,對我有一種類似懸疑美劇的吸引力。
作者楊奮的作品之前也只看過和這本書同名的一篇散文,當時覺得他寫自己的父親角度很獨特,他在文中一直稱自己的父親“老楊”,稱自己的哥哥“老楊的兒子”,所以讀的過程中還以為他是一個旁觀者,到文末揭開他和“老楊”的關系,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樣。
這種手法作者在這本書里的其他文章也有使用,譬如《達吾然》這篇,再譬如《愛抽煙的加庫》這篇,直到文末,才出現重點信息,達吾然是一個盲人,加庫是動物園的一只猩猩。
讀了這本書,也讓我知道了近兩年在烏魯木齊發生的一些事情的來龍去脈。兒童公園旁的"扎巴依的春天"酒吧為什么歇業了?庫爾勒老人為老伴買鉆戒是咋會事兒?那個曾經在新疆人圈子里瘋轉的“用海埋寺的力量去拼搏,把愛來白來的悲傷忘卻,騷情或者不求行都已經不重要,兒子娃娃的人生總會面對各種賣鉤子的譏笑”這個段子出自誰的手是寫給誰的?一邊看著這本書,一邊恍然大悟“原來這樣……原來這樣啊……”。楊奮還真是新疆的風云人物。
佩服作者對社會特殊群體的關注與關懷。地下通道里的流浪歌手,我路過那里,從不會多看一眼,匆匆趕路而去,楊奮可以去挖掘他們背后的故事;五毛錢一趟從黑甲山(或者是別的什么山)載客的維吾爾族三輪車小伙子,或許我并不會多看他一眼,多想幾個類似“他一天能掙多少錢?能養活家人嗎?”這樣的問題;動物園里的猩猩,對我而言只是一只猩猩而已,楊奮卻寫出了對它像對待朋友一樣的感覺。也許這就是我們的不同之處,我是一個只關心柴米油鹽的家庭主婦,是一個下了班只顧低頭回家想著抱抱寶寶的新手媽媽,是一個上班時間忙得焦頭爛額無暇思考的小公務員,而他,是一個自由的靈魂,可以抬頭看看天,可以低頭看看腳下的屎殼郎。
他寫自己的發小,寫自己追過的女孩,寫自己的成長經歷,也寫一些虛構的人物和故事。從他的字里行間,可以感受到他的性情,率真耿直,自我嘲諷間帶著些許無奈與迷茫,雖然也為生存而奮斗,可是并不被物質綁架生活。忙碌喧囂的生活中,一點文學氣息(或者說文藝范兒)是我們心靈的軟化劑,幫我我們軟化了鐵石心腸,拆除了銅墻鐵壁,開始些許心靈的溝通和交流。
正如簡書的那句口號“找回文字的力量”,楊奮的文字也賜予了我力量。
PS:他讓我想起了遺忘了很久的玩伴——羊臂石,今年要收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