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列車】筆記的整理來自李哲老師。老師更多的是解讀本書,我則是還原老師的課堂口述。
?本節看點——快速查看關鍵點——
頭夾肌
體側線觸診&評估&拉伸
斜角肌
頸部 p135
段3。在體側線中與胸鎖乳突肌向前上方向的“X”對應的是頭夾肌。
如圖。胸鎖乳突肌是頭部淺層肌肉(第一層),(頸闊肌是皮肌)。真正意義上的肌肉是兩端都附著在骨骼上面。
【觸摸】觸碰到胸鎖乳突肌的后緣,比如脖子往左轉,就充分暴露出胸鎖乳突肌,能摸到乳突肌的邊界就能摸到它后面的頭夾肌。
在頸部的一些組合中,胸鎖乳突肌都參與到其中,與其他肌肉成為一些特殊搭配,從而成為頸部處理時的一些思路。
觸診時,不要讓肩膀發力,不要讓手指產生變形。
體側線和肩部 p136
段2。胸鎖乳突肌和頭夾肌之間的張力平衡,就足夠實現對頭部外側的支撐。
提肩胛肌+胸鎖乳突肌組合,與頭夾肌
段3。患者經常訴說,肩胛提肌下部附著點處有壓痛點和疼痛,并認為是受壓所致。
代償。此處壓痛也叫求饒點,是代償引發的。頭前伸會引發很多問題,體側線或其他線,頭前伸都是要必須糾正的姿勢,若糾正不了,后面肌群會出現非常明顯的代償。
段4。斜方肌的前緣附著于鎖骨的外側緣,他同樣可以代替屬于中軸且更穩定的胸鎖乳突肌的作用,即牽拉肩部結構以支撐頭部。這種方式現在被認為是體側線的錯誤用法。
代償性作用一旦出現,會看到很多人肩部斜方肌上束非常肥大,一觸碰就好痛,怎么辦?
先建立胸鎖乳突肌的力量,頭夾肌的力量,這樣肩胛提肌就會非常好的省力(不用力量),疼痛會明顯的消失。
肩部肥厚怎么辦?越是肥厚越不處理肩膀?處理體側線?尤其是頸部這兩個肌肉。整個側面腰線、肋間的肌肉都用起來,斜方肌不用慢慢就好了。
習慣要改變,運動模式也要改變。
總結一句話,如果動用了斜方肌上束,如果讓肩胛提肌非常痛,說明這個人都是有問題的,要從體側線做全方位矯正。
運動療法通則p136
幾乎所有的軀干側屈和下肢外展,都需要體側線的參與。
p137,段1。體側線至股骨大轉子至耳部沿一系列短弧線或“Z”形軌道走行。如圖p130圖5.2。
評估與拉伸
患者站立位,操作者可從前面和后面、兩個側面對體側線進行評估,這是發現身體左右兩側情況差異的最簡單、最快速的方法。
【例子】身體右側屈眼睛斜看屏幕,保持軀干側屈的情況下讓頸部向左邊轉,眼睛與屏幕做一個平衡,現在頸部左側就是短縮。如果右側軀干出現短縮,則左側頸就會出現短縮。這是一個套路,左側軀干側彎,右頸部不好。
【例子】評估腰方肌,發現右側腰方肌不好,短縮引發腰痛,則他的左側也不是很好。
人是要尋求自動平衡的,哪怕是出現畸形,身體也要去完成一種自我調整和矯正。就像樹木長的已經變異了,為了生存會去攀爬附著在其他樹上繼續生長,人的肌肉也一樣,往往采用對側短縮。
段2。講另外一種評估,抓單杠。會發現總喜歡用一個手想要把身體拉平,來提一下自己。比如總想用左手往上拉一下,感覺自己左右兩邊不一樣長,一拉總是用左手的話,說明他左邊體側線是短縮的。
段5。文中“髂脛束進行牽拉”,說的有問題。
髂脛束沒有彈性,牽伸不了,更多是通過髖外展肌群如闊筋膜張肌、臀中肌、臀大肌進行牽伸,才能真正來解決髂脛束的一部分問題和大腿闊筋膜。
段7。當患者不會做時,操作者可以用手把患者的注意力引導到他不能側屈的位置。通過引導來拉伸有問題的一側。
【評測】身體直立,雙手掌心貼向大腿外側褲線,在手不離腿的時候做側屈,保證骨盆不發生移動,讓對方說哪里比較緊。例如向左側側屈,正常人的中指應該在膝蓋外側,若左側達不到,右側能達到,說明右側短,解決右側問題。
要詢問,讓客戶表述。
評估?①通過自己的學習和判斷來做②通過客戶的主訴和我們的評估來找契合點。
【首先解決疼痛最嚴重的地方
再解決功能最受限的地方
最后再做整體牽拉】
體側線觸診 p137 ?
如何觸診腓骨長短肌。如何觸診肌腱。如何區分比目魚肌和腓骨肌。如何觸診肋間外肌。(之前都講過,略過)
斜角肌
斜角肌包括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后斜角肌。
藍色動脈,叫鎖骨下動脈,經過前中斜角肌之間。若肌肉緊張,會壓迫動脈。動脈是營養供給上肢肌肉骨骼的。該處不僅經過動脈,還有臂神經叢。(手腳冰涼,會處理這里)
綠色區域的神經也經過前、中斜角肌,都在體側線的深層。
腰大肌重要。頸部的“腰大肌”是斜角肌。
斜角肌掌控整個上肢的神經支配和上肢營養的咽喉地帶。
斜角肌是維持頸椎曲度的。頭前傾越厲害,則斜角肌就越僵硬。壓迫這里的神經。
頭頸前傾是一個大環境,其有問題時就會影響斜角肌,“麻了個臂”。
斜角肌的激痛點:背痛、肩痛、手臂疼痛都非常常見,而這種原因往往是被我們忽略的。
因為斜角肌的處理需要一定的技巧,首先學會觀察解剖圖,能否找到胸鎖乳突肌,能否找到斜方肌前緣,先確定一個范圍。
戰略?先畫圈,找到區域,再去做戰術。
技巧性觸摸。如圖。黃圈?血管神經從小圈處穿出來,本來不麻,觸摸之后麻了,要馬上松開。
前中后斜角肌的疼痛會傳到胸部,若客戶出現肩膀后面的疼痛,尤其沿著肩胛骨的邊緣,要注意檢查斜角肌;肩胛骨的內緣疼痛,先處理前鋸肌,若處理完前鋸肌不好用,此時一定要考慮斜角肌。斜角肌是這類背痛的原因之一。
前鋸肌很常見的引發上背痛,其次是斜角肌。(膏藥不好用,要調肌肉)
這些疼痛,有的人會引發乳頭的疼痛,先去檢查,再處理肌肉。
運動療法是輔助療法,但卻是術后康復、慢痛康復不可或缺的療法。
幻肢痛,在疼痛等級當中是10度,最嚴重的疼痛。往往發生在上肢/下肢截肢的人當中。若上肢中出現幻肢痛,往往斜角肌一定要處理。
斜角肌的意義,①在呼吸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吸氣不能再吸時,②同時對穩定脊柱對抗側向運動非常重要。
【例子】把右手抵在右邊太陽穴上,用頸部頂右手,是在鍛煉左側斜角肌,這是等長收縮運動。
胸小肌和斜角肌有著非常好的協同作用,在提升肋骨時。尤其在穩定功能當中,尤其前斜角肌,這種引發肩痛和上肢疼痛非常常見。
意外的創傷,每天做拉伸拉舉的動作,尤其是舉重的動作,都特別容易引發斜角肌的肌痛點和疼痛。
拔河、游泳演、奏樂器——小提琴、吹笛子,長時間的一個姿勢都可能引發問題。
反常式呼吸。
床頭與床尾等高、甚至稍低,而且導致睡眠時頭頸位置過低。
下肢不等長、骨盆有問題、脊柱側凸、早產兒上臂短小、頸部變直,必須處理斜角肌。
如果嚴重地偏離正常模式的步態,都會影響到斜角肌,如果承重的下肢出現一瘸一拐,站立期時-不能夠很容易蹬地時,斜角肌就會過度收縮來穩定頸部(因為怕你趴下把頭磕了)。
斜角肌也是頸部最深層肌肉,無論任何肌肉都參與了重要的穩定,沒有內部的穩定,淺層是不會有良好運動表現的。
【測試】手指的屈曲測試
四個手指能否碰到手掌脂肪墊的地方(長老繭的地方)。不能,說明斜角肌有問題的人,有的人會碰不上。
斜角肌的觸碰有點狀壓痛,非常不舒服,但不麻,可能都是非常典型的斜角肌的問題。
斜角肌一旦出現疼痛引發的問題是,第一胸椎&第一肋骨關節節段的問題。從后面先觸摸到第一胸椎,沿著第一胸椎的兩側來觸碰第一肋骨的彈性,不停觸碰可以非常好地緩解斜角肌引發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