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中國青年報》(2017年6月5日)報道,這幾年,一些留學中介紛紛在推高端的“私人定制”,為準備留學的孩子提供貼身服務。比如,如何更早地規(guī)劃學習、如何把自己打造成國外學校最喜歡的那一類學生、如何讓自己的簡歷更加與眾不同,等等。從邏輯上來推理,孩子越是享受到貼近自己、適合自己的教育,發(fā)展得就應該更好。但記者發(fā)現(xiàn),家長們在孩子教育過程中發(fā)力的多少與孩子的成功之間并不成正比,甚至,家長設計得越多孩子就越難成功。
這篇名為《裹著黃金襁褓留學難得真經(jīng)》的報道說,“現(xiàn)在的家長生怕孩子吃苦。”“這是一個父母用力過猛的時代。”雖然對很多富裕的家庭來說,“出國留學貴和難的問題都解決了。”但家長們對孩子的影響反而無處不在了,恨不得變身為“貼身保姆”隨時跟在孩子身邊。家長過度保護,為孩子們“加固”襁褓,什么都替孩子打理好,往往使孩子成為永遠也長不大的“媽寶兒”。很多孩子到了國外不會鋪床、不會洗衣服,就連跟人正常的溝通都很難。更讓人痛心的是,他們無法學會擔當,不能承擔責任。
就像高二到北美留學的曾樺,曾樺說,“我每一步都是按照她的計劃走的,小時候上什么學校、上什么課外班、吃什么東西、交什么朋友都聽她的。”連出國也沒有擺脫“被安排”的命運。因為很多留學中介在國外充當“無憂管家”,從孩子一踏上外國的土地就給他們提供幫助,從落地、找房子、安排生活,到學校報到、課程安排等一應俱全。
記者樊未晨在手記中說:與80后、90后相比,現(xiàn)在被父母規(guī)劃、設計、保護的一代才真正讓人擔憂。這些家長一方面希望孩子出國獨立生活可以學更多知識、增長更多技能、拿到炙手可熱的文憑;另一方面,孩子不用打工不用接觸社會不用跟說外語的人打交道,他們又將孩子用襁褓包裹得嚴嚴實實。那么,這些裹著黃金襁褓的年輕人為何要出國,有一張文憑就能包打天下嗎?回來以后他們能做什么?這些被“抱大的一代”,對自己的行為無法負責的“媽寶兒”,今天不能對自己負責,明天又能對誰負責?
這種留學怪象實在是引人深思,山中君認為,在留學上,廣大家長犯的最大問題是該放手時不放手,而使本該好好培育孩子的雙手淪為魔爪。我們要知道,對任何學習者而言,最重要最基礎的任務不是學習科學知識,而是學會獨立自主,自立自強,養(yǎng)成好習慣,培養(yǎng)好品行,學會待人接物處世。然而現(xiàn)實中往往是,家長不努力讓孩子打好這個基礎,而是過分學習知識。結果很多孩子不僅知識沒學好,行為習慣品行也沒打牢,兩敗俱傷,這樣的孩子往往最令人討厭。能做到兩方面都好固然不錯,但如果做不到,至少要把基礎打好。事實上,現(xiàn)實中有些孩子雖然考試成績不好,但行為習慣品行很好,他們一樣招人喜歡。
中國很多家長無聊到過度關心孩子,堪稱全球一大奇葩。《羅素論教育》(楊漢麟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一書就強調(diào),由于“父母有濫用權力的問題。”不應當讓孩子“受到父母的過度影響”和“長輩的過度束縛”。
這些家長還天真地以為有錢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便不惜重金讓孩子留學,把希望寄托在未來的海外,這往往是在推卸家長應有的教育責任。更要命的是,假如孩子自己缺乏學習的動力,自身不覺醒,那么留學再多也等于零。家長必須明白,在國內(nèi)都學不好,在國外也很難學好。
現(xiàn)在有錢根本就算不上什么,反而要承擔更大的責任。既然站在更高的平臺,就理應發(fā)展得更好,做出更大的貢獻。遺憾的是,現(xiàn)實中很多孩子由于缺乏磨練,而毀于自身的優(yōu)越條件,不禁讓人扼腕嘆息。準備讓孩子留學的家長應當好好反思:為什么要讓孩子留學?因為早就有論者指出,留學最適合那些有志于從事學術研究的人。
現(xiàn)在很多人形成了共識,即與其花巨款把孩子送到國外去,或去擠什么破學區(qū)房,還不如把錢集中起來辦真正高品質(zhì)的私立學校。其實在國內(nèi)能夠辦出高品質(zhì)私校的人才從來就不缺,只是家長有眼無珠罷了。
不會自制的家長再也不能拿魔爪摧殘孩子了,先過好你自己的生活再說吧。
注:文中配圖源自視覺中國,謹此致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