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故事是一種解釋和分享的方法。這在我們生活中非常普遍。它們可以彌合文化,語言和年齡之間的分歧。例如在教育中,可以通過故事讓人更加容易理解。又如遠古社會,人類使用壁畫紀錄和傳播故事,這些壁畫即使過了上千年,依舊能理解其中部分含義。
甚至在工作中,通過講故事的形式,也可以讓信息在人與人之間更加高效的傳輸。比如說在討論用戶需求的會議上,通過講故事的手法,產(chǎn)品設計可以將用戶需求轉化為一個個場景故事,便可以準確的讓別人理解。當人類聽到故事時,大腦中的”鏡像神經(jīng)細胞“(一種神經(jīng)細胞,使人們學會從簡單模仿到復雜模仿 -Wikipedia)會異常活躍,促進人類引發(fā)共鳴并理解別人的行為,所以故事很容易讓人類沉浸其中。
當思索如何打造故事感時,我們第一步反思的是:日常生活中,我們是如何接觸一段故事的?我們以看電影的場景進行探索。
一般來講,看電影有三個步驟:
首先是選電影。我們會根據(jù)廣告,海報,豆瓣等宣傳渠道,對電影產(chǎn)生初步的印象。例如電影類型,劇情簡介,大概的氛圍,甚至演員導演,評分等等都會決定我是否選擇這部電影。
其次是觀影。當我們進入電影院,影院的環(huán)境,座位,甚至爆米花的香味都能快速建立一種“我正在看電影”的沉浸式體驗。電影未播,體驗先行。當電影播放時,觀眾早已進入狀態(tài),通過生動連貫的情節(jié),跌宕起伏的高低潮,產(chǎn)生視覺與情感上沖擊,從而達到傳播電影主題的目的。
最后是評論。當電影結束,人們一定會討論這部電影,只不過每個人的形式不同。如果與朋友一同觀影,那么電影結束后就開始交換意見;如果是獨自觀影,那她也可以在豆瓣中進行影評。
打造沉浸式的體驗,包括前期沉浸感鋪墊;之后深入淺出的理解故事,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最后進行吐槽和討論。這種體驗的目標理論上可以復用在所有以長內(nèi)容為核心的產(chǎn)品中。
感悟:
長內(nèi)容為核心的產(chǎn)品,產(chǎn)品目標比較復雜,甚至相互沖突。評論贊既不能影響閱讀,又需要被用戶快速感知到,快速評論點贊;例如知乎,進入詳情頁后,開始閱讀時(下翻)評論向下收起隱藏,翻到底部才會出現(xiàn);上翻也會出現(xiàn)。
閱讀:
故事怎么講才有逼格?https://isux.tencent.com/20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