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好奇心】在南京的這個不起眼的地方,我發現了“簡書”的秘密
(原文首發于公眾號:GingkgoBank 銀杏私儲)
【目錄】
【正文】
1 宣傳與廣告
宣傳與廣告是每個國家、每個社會、每個企業、每個組織(含公益)、每個個體經營,甚至是每個個人(尤其是自媒體出現后)都熟悉且在做的事情。在自媒體發展迅猛的今天,香酒也怕巷子深,于是宣傳和廣告人人都熱衷。(我也想熱衷,卻不得其道)
關于宣傳與廣告的投放,有傳統的線下、電視,也有無時無刻的互聯網(含移動端),其手段更是推陳出新,廣告牌、電子屏、宣傳單、贈品、電視廣告、影視植入、互聯網廣告(含站內廣告、自媒體廣告),到如今綜藝節目里動不動 cue 金主爸爸,各個平臺(含 APP)借此運營、贏利(甚至營利),各個自媒體(含公眾號)圈錢或堅持,還有 HTML5 的刷屏,從不少它們的身影。
然而,我卻在一個與人們的生活更密切且熟悉的相關媒介里,意外發現一個“秘密”,解決了一個曾經的疑惑,找到答案。
我是一個好奇心還算有點點嚴重的人,但僅限于好奇、有心,卻不會在行動上“害死”自己,所以,當好奇一個一個地堆在那,我也不一定會主動、埋頭解決的,只堆在心里。除非有天無意解決,否則它們就繼續對著吧!(這樣好也不好,只能這么總結,細說也不知道說啥)
2 公共交通
在大學的時候,鄰班某男同學為了表達他的觀點,當著兩班同學的面,向我提問:
鄰班男同學:“有一位老太太上了公交車,而你坐在前面,你會給她讓座嗎?”
我:“會。”
鄰班男同學:“車上后面有(很多)空座。”
我當時尷尬極了,在兩班同學面前(沒有人逃課),自己竟然掉入了別人設置的思維陷阱里,更尷尬的是自己的自以為的“道德高尚”。
下面插入一些關于公交車(公共交通)的歷史小知識:
-
世界上最早出現公交車的國家——英國。
(巴黎是公車的先行城市,倫敦繼之)
(注:網上查的資料,本人無法確定嚴謹性,作為(混亂)參考。對此熟悉的人歡迎指正)
-
我國最早出現公交車的城市——天津(津)——不是北上廣。
天津——國內第一座擁有公交車的城市。
1904年,清朝與比利時簽署了有關合約,比利時的商人創辦了天津電車電燈公司(天津公交的前身),是當時中國最早的城市公交企業,于是我國的第一輛公交車誕生了。
1906年,我國公交在天津白牌電車線路正式運營,由此,天津成為中國第一個擁有公交車的城市。
-
其他參考資料
中國最早發行公交車是1907年。 1907年06月27日,中國第一條公共汽車線路,從青島市區開往往麥克倫堡(今嶗山區柳樹臺),其費用:屬于政府及其所屬單位每人每次2元(墨西哥元)。這是中國最早的城市公交線了。自此,青島作為中國道路客運的發祥地,掀開了我國道路客運運輸的新歷史。1910年7月,此條線路延伸至青島館陶路49號,這里自然形成了中國最早的汽車站-館陶路汽車站。
(資料來源:中國中國最早發行公交車是幾幾年_360問答 https://wenda.so.com/q/1467767299728566)
南京的公交車(公共交通)歷史,我看過,但忘了。在哪里看到的?還能哪,當然公交車上。在哪(幾)路,記不清、不確定了,因此就不能瞎說瞎寫。
好在現在有互聯網,可以上網查啊(我想南京公交車上關于南京公交歷史的宣傳,肯定也是從互聯網上搜索的。如果是從其檔案館里找的,那真是太好了。這點非常值得學習)。回頭乘坐的時候,如果遇到,再補照吧。
-
南京公交(Nanjing Public Transport)是服務于南京市的城市公共交通運輸系統,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912年(民國元年),已有百余年歷史,包含公交車、出租車、輪渡、有軌電車、公共自行車等,是南京主要交通方式之一。
1912年,南京的第一輛出租車誕生
1918年,商人余恒等人在南京招股創辦汽車客運公司--金陵汽車公司,購買了8輛汽車,南京最早的公交車出現于此。
3 南京公交車上的一個宣傳廣告
而我之所以在前面說這么多,正是為了響應標題里——“在南京的這個不起眼的地方”——現在你該明白了吧,正是南京公交車上的一個宣傳廣告(此廣告為公益性質,非商業)。
看到這張圖片(位置),大家應該會熟悉一笑吧。盡情地笑吧。接下來我又要引用基礎知識了,相信大家明白為啥(引用)。
其出處正是《三字經》。
類似的宣傳(內容)在南京公交車上的座位背后還有很多,在南京公交車(不同)路線上都有,同一路線的不同公交車輛上也會重復。如果想要得到具體的(相關)信息,恐怕只能@南京公交(集團)請他們代為統計較為方便且準確了。
而關于類似(內容)的宣傳,想要更進一步的先行了解,只能借助《三字經》(全文)來個猜猜猜了。
- “excel 統計——1、南京公交線路、車輛(編號)上關于《三字經》的宣傳投放情況”;
- “excel 統計——2、南京公交線路、車輛(編號)上《三字經》的宣傳投放引用都有哪些?”;
即:①線路、②車輛(編號)、③《三字經》引用內容,這三處關鍵統計。
由此,可以統計分析出①哪些、多少線路被用于《三字經》的宣傳投放,哪些;②多少車輛(編號)被作為投放媒介進行使用;③有哪些《三字經》內容或名句被“偏愛”(word cloud 字云);④包含各種情況下的各所占比例情況的分析;⑤進而還可以利用數據可視化來制作一份《三字經》在南京這座城市里的公交線路上的移動行走 map (地圖)。
(O(∩_∩)O哈哈~,我就在這想想、自嗨一下吧,畢竟沒有這些實力,更沒有如此影響力)
4 《三字經》
4.1 《三字經》介紹
作品名稱:三字經
外文名稱:Sandy Tzu Ching
作者:王應麟(存疑;1223—1296)
創作年代:(南)宋
文學體裁:三字韻文
(相關讀物:《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
三字經——中國傳統蒙學三大讀物之一(《三字經》與《百家姓》、《千字文》并稱為三大國學啟蒙讀物)。
《三字經》,是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在中國古代經典當中,《三字經》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三字經》取材典范,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義,誠,敬,孝”。背誦《三字經》的同時,就了解了常識、傳統國學及歷史故事,以及故事內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順口、易記等特點,使其與《百家姓》、《千字文》并稱為中國傳統蒙學三大讀物,合稱“三百千”。《三字經》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它短小精悍、瑯瑯上口,千百年來,家喻戶曉。其內容涵蓋了歷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所謂“熟讀《三字經》,可知千古事”。基于歷史原因,《三字經》難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藝術瑕疵,但其獨特的思想價值和文化魅力仍然為世人所公認,被歷代中國人奉為經典并不斷流傳。
(資料來源:網絡摘抄)
關于《三字經》的成書年代和作者歷代說法不一,大多數后代學者傾向的觀點意見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經》,以課家塾”,即王應麟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讀書,于是編寫了融會經史子集的三字歌訣。
王應麟是南宋人,《三字經》原著中的歷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為止。隨著歷史的發展,為了體現時代變遷,各朝代都有人對《三字經》不斷地加以補充,清道光年間賀興思增補的關于元、明、清三代的歷史,共計二十四句話。
王應麟(1223—1296),南宋官員、經史學者。字伯厚,號深寧居士,又號厚齋。慶元府鄞縣(今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人。理宗淳祐元年進士,寶祐四年復中博學宏詞科。歷官太常寺主簿、通判臺州,召為秘節監、權中書舍人,知徽州、禮部尚書兼給事中等職。其為人正直敢言,屢次冒犯權臣丁大全、賈似道而遭罷斥,后辭官回鄉,專意著述二十年。為學宗朱熹,涉獵經史百家、天文地理,熟悉掌故制度,長于考證。一生著述頗富,計有二十余種、六百多卷,相傳《三字經》為其所著。
(資料來源:網絡摘抄)
《三字經》是宋朝王應麟(存疑)先生所作,內容大都采用韻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組,像一首詩一樣,背誦起來如同唱兒歌,用來教育子女朗朗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啟迪心智。
《三字經》的內容分為六個部分,每一部分有一個中心。
- “人之初,性本善”……“人不學,不知義”——講述的是教育和學習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時,方法正確,可以使兒童成為有用之材;
- “為人子,方少時”……“首孝悌,次見聞”——強調兒童要懂禮儀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并舉了黃香和孔融的例子;
- “知某數,識某文”……“此十義,人所同”——介紹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識,有數字、三才、三光、三綱、四時、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義,方方面面,一應俱全,而且簡單明了;
- “凡訓蒙,須講究”……“文中子,及老莊”——介紹中國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兒童讀書的程序,這部分列舉的書籍有四書、六經、三易、四詩、三傳、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諸子的著作;
- “經子通,讀諸史”……“通古今,若親目”——講述的是從三皇至清代的朝代變革,一部中國史的基本面貌盡在其中;
- “口而誦,心而維”……“戒之哉,宜勉力”——強調學習要勤奮刻苦、孜孜不倦,只有從小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長大才能有所作為,“上致君,下澤民”。
(資料來源:網絡摘抄)
4.2 《三字經》全文
注意:本段所載之《三字經》全文為初本,歷代增補者另附!
(內容來源: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89%E5%AD%97%E7%BB%8F/49?fr=aladdin)
5 《三字經》與“簡書”的關系
蒲、簡與(紙質)書(籍)——書籍發展史(簡版)
《三字經訓詁》“削竹簡”下注:“公孫弘年五十矣(按:《史記·平津侯列傳》、《漢書·公孫弘傳》均作“家貧,牧豕海上,年四十余,乃學‘春秋’雜說”),為人牧豕于寒竹林中,乃以刀削去竹青,借取《春秋》鈔錄而讀之。”
- 路溫舒(西漢著名的司法官,字長君)
鉅鹿(今屬河北)人。信奉儒家學說。起初學習律令,當過縣獄吏、郡決曹史;后來又學習《春秋》經義,舉孝廉,當過廷尉奏曹掾、守廷尉史、郡太守等職。
- 公孫弘(漢代,公元前200—前121;字季,一字次卿)
西漢淄川國(郡治在壽光南紀臺鄉)薛人。少時,家貧寒,曾為富人在海邊牧豚(放豬)維持生活。年輕時,他曾任過薛縣的獄吏,因無學識,常發生過失,故犯罪免職。為此,他立志在麓臺(望留鎮麓臺村)讀書,苦讀到四十歲,又隨老師胡母子始修《春秋公羊傳》(也稱《公羊春秋》,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便下詔訪求為人賢良通文學之人。當時,公孫弘年已六十,他以賢良的名分去應征,被任命為博士。
他們兩人都很窮,買不起書,但都不忘勤奮學習。
漢以前無紙;凡書都是把字抄錄于絲織物上,或刻錄抄寫在竹簡上。公孫弘家貧,不能求學讀書,便在牧豬時削竹簡抄讀《春秋經》。
后世把“削竹簡”的故事與“編蒲”、“輯柳”(又稱“編柳”)等并稱,常用為勉勵人勤苦學習,奮發上進的典故。南宋·王應麟《三字經》:“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
漢以前無紙;凡書都是把字抄錄于絲織物上,或刻錄抄寫在竹簡上。
蒲:草名,又叫草蒲,蒲編用蒲草做的書。
竹簡:用竹削成蒲片,在竹簡上寫字。
而《三字經》出現于宋代。
時間參考:
(中國一共經歷了24個朝代) 中國朝代順序:夏、商、周[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西楚,西漢、新朝、玄漢、東漢、三國時期(魏、蜀、吳)、晉(西晉、東晉)、南北朝[南朝(宋、齊、梁、陳)、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十國[前蜀、后蜀、南吳、南唐、吳越、閩國、南楚、南漢、南平、北漢]、宋(北宋、南宋)、遼、西夏、金、元、明、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甲骨的書,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后期,當時紙尚未發明,人們就地取材,以龜甲和獸骨為材料,把內容刻在龜甲或獸骨上,這就是甲骨的書。
石頭的書,在古代,石頭也用來作書寫材料,甚至將整篇作品或整部著作刻于石上。
簡牘的書,簡牘是對我國古代遺存下來的寫有文字的竹簡與木牘的概稱。
縑帛的書,縑帛是絲織物,輕軟平滑,易于著墨,幅的長短寬窄可以根據文字的多少來剪裁,而且可隨意折疊或卷起,攜帶方便,可以彌補簡牘。
古代寫本書在紙發明初期,紙書并未完全取代簡牘與縑帛圖書,而是三者并用。
此外,還有宋至清代的印本圖書到現代的電子書。
紙質書籍
紙的出現,約在西漢時期,史書正式的紀錄是公元105年。由于紙張具有輕柔及低廉的長處,因而,很快的成為生產圖書最主要的材料。紙出現以后,雖然解決了圖書生產方面的許多問題,但是生產圖書,猶停留在逐字逐本的抄寫,既費時又費力,還是欠缺方便。人們遂從長期使用印章和捶拓碑碣文字的經驗中,啟發了雕版與印刷技術的結合使用,便捷快速的生產圖書方法,終于發明。以古法示范造紙過程。
- 中國第一本紙書:《三國志》。(注:真正呈現為紙質書籍的年代不詳,目前沒有查到詳細說明)
《三國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魏、蜀、吳紀傳體國別史,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雖然說,紙的出現是約在西漢(公元前202年-8年12月)時期(史書正式的紀錄是公元105年),路溫舒(西漢)和公孫弘(漢代,公元前200—前121)……(查到這,我不知道按理解該怎么捋這個具體時間線了……為避免整錯,還是暫且算了。大方向(時間線)沒錯還是可以繼續論證的。)
好了,到這,我們不得不說它(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與“簡書”的關系了(要不然這篇文真得太扯了)。
如果,你到這兒還不明白這種關系(具體)是指啥,那我只能更加明說了。
一圖勝千言,明白了嗎?
(啊,又不得不扯一些了)
哦,“簡書”是什么?
不好意思,我忘了說明了。就是那個網站,可以寫作的網站,一個中文閱讀社區。給一個截圖和介紹,不用我再亂七八糟的解釋你就能明白了。(或者直接登錄簡書官網了解:簡書 - 創作你的創作 http://www.lxweimin.com/)
關于簡書的取名由來
這是我在知乎上看到的一個說法:
簡書最初不叫簡書,叫 Maleskine。
不好意思, Maleskine 該怎么(正確地)念,我都不會!恐怕都得產品方多宣傳宣傳并告知。要是繞口一點的話,別人問我都用什么編輯器或平臺,我說了,不會被裝逼,也恐怕得去認真拼寫(SPELL)一下。
我的大(hu)膽(shuo)猜(ba)測(dao)
是不是太給簡書貼(xi)金(bai)了?
我雖然注冊(2013 年 04 月 25 日加入簡書;),卻并未真正關心過它,這么多年,只占了個坑。想當初選擇它,是因為無意看到它的鏈接(也可能是廣告),界面簡潔,文檔編輯也比豆瓣要更貼心一些,后來更是在自己有 markdown 需求的時候,比豆瓣排版體驗更順心,所以這坑才一直占著。重啟使用之后,又因為不想把時間浪費在兩個平臺的排版上而選擇放棄,說實話,豆瓣主要還是情懷和瀏覽多一些。簡書倒是在一些資料的查找時經常冒出來,也幫助過不少。
Anyway,(簡書)這名字,倒是挺喜歡的,也挺好的。比 Maleskine 要易讀易記,更有傳統內涵。
畢竟,咱這是中國,還是中國人,生活在中國文化(含傳統文化)里。漢字,是我們唯一的官方語言,是日常交流中的主要且重要成分(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使用比較特殊,這里暫不列入考慮,不好意思)。
關于簡書的發展與未來?
關于簡書的發展與未來,我只能用一張圖(上圖)來代替。不是說它的未來(空白),而是我啥都不知道,能說啥啊?就算知道網上說的一點“壞話”,我也不能大放厥詞,不對簡書負責也得對自己負責,畢竟除了“胡說八道”,還有一句“禍從口出”的勸誡名言,而我更應該遵守一點最起碼的網絡禮儀與網絡道德。
最后,還是關心一下自己的發展與未來吧。比較實在,也比較實際。
【參考資料】
1 公交車
逆天了!中國擁有第一輛公交車的城市居然不是北上廣,而是……-旅游-高清正版視頻在線觀看–愛奇藝 https://www.iqiyi.com/w_19s14tr639.html
40年前的公交車樣貌,原來是這個樣子,看到了中國強大的發展歷程搜狐汽車搜狐網 http://www.sohu.com/a/282621013_100275841
以后倫敦的公交都是中國制造了! https://www.sohu.com/a/223322455_651313
追憶——中國公交車的前世今生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1209/12/22948623_711506587.shtml
南京交通記憶背后的歷史_鳳凰江蘇 http://js.ifeng.com/zt/njtraffic/
【南京】公交車的前前世世海陸空交通論壇汽車_西祠胡同 http://www.xici.net/d240632638.htm
南京公交發展歷史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623/15/8300447_665817379.shtml
南京公交記憶,電車hbcai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7145f70102vwpa.html
2 三字經
三字經(中國傳統蒙學三大讀物之一)_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89%E5%AD%97%E7%BB%8F/49?fr=aladdin
“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解釋-三字經網 https://www.sanzijing.org/104.html
"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的意思_古詩文網 https://www.gushiwen.org/wen_4219.aspx
削竹簡的歷史典故 削竹簡的出處 - 典故大全 - 百科檔 https://www.b2uu.com/view/42591.html
3 書籍發展史(簡版)
中國歷史五千年時間軸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509/15/5873525_469220030.shtml
書籍的發展史是什么?_360問答 https://wenda.so.com/q/1534670267219160?src=140
4 簡書
簡書 - 創作你的創作 http://www.lxweimin.com/
關于簡書 - 專題 - 簡書 http://www.lxweimin.com/c/jppzD2
6 投票
(關于投票請移步公眾號)
最后,請試著了解、學習《三字經》吧。完整的看一遍,了解都有什么內容也可以。這也算與中國傳統文化建立了初步聯系——Hel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