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只篩選不改變”,如何正確理解這句話呢?今天給大家解析一下:
一個人的性格、三觀、思考方式以及對待問題的態度是由他的生活環境和經歷造成的。你想想一個人生活了二十年,幾十年所形成的性格特征和價值觀,是你三言兩語能夠改變的嗎?
每個人的成長背景、教育程度、人生閱歷等各不相同,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一個人的認知體系和行為習慣。
試圖去改變一個成年人,就如同要改變一座已經建成的堅固大廈的結構,不僅需要耗費巨大的精力和時間,而且往往收效甚微。他的某些行為模式、思維方式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習慣一旦養成是很難改的。
所以,你想跟一個什么樣的人相處,那就去找一個什么樣的人相處。而不要隨意去找個人,然后想著改變他。因為很難去改變一個人,特別是一個成年人。有些東西就像刻在骨子里的,無法改變。
比如一個很懶惰、愛拖延的人,可能是由于長期的自我管理方式、生活習慣,以及心理因素等多方面原因導致的。
要改變這種懶惰和愛拖延的行為,不僅需要他自己有強烈的改變意愿、頑強的意志力,還需要持續的自我監督和外部的督促。而這個過程中會遇到各種阻力,如舊習慣的慣性、自我懷疑、缺乏動力等。
你想找一個不抽煙的人做朋友,那就去找一個本來就不抽煙的;你想找一個不酗酒的,那就找一個本來就不酗酒的;你要找一個優秀的人,那就去找一個本來就很優秀的人。
你想和什么樣的人相處,想找一個什么樣的人結婚,那就去找個原來就是那樣的。而不是隨便找一個人,然后想著對方會去改變,或者想著自己去改變他。
因為改變真的很難,變優秀真的很難,任何時候都是變壞容易,變好難。長胖容易,減肥難;放縱容易,自律難,類似于熵增定律。
永遠不要想著去改變一個人,成年人之間只能篩選。因為人教人,教不會,事教人,一次就夠了。
人永遠是叫不醒的,人只有痛醒。你跟他再怎么講道理,再如何勸說,都不如他自己去經歷一次。
成年人是具有獨立思考能力和自主決策權力的個體,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別人怎么做是他的事。
實際生活和工作中,強行去改變他人,不僅可能侵犯他人的權利,還可能引發沖突和矛盾。我們應該學會尊重個體差異和自主選擇,不要去干涉他人的事情,同樣也不要讓別人干涉自己。
有的人喜歡穩定的工作,追求安逸的生活,選擇在老家某個單位就業;而有的人則熱衷于挑戰和冒險,追求事業上的成功,選擇去大城市闖蕩、創業。
這兩種選擇哪個更好呢?我想沒有標準答案,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都是基于個人的興趣、能力、家庭情況和價值觀做出的選擇。我們應該尊重每個人的選擇,而不是試圖去改變他們的決定。
很多人的認知都是有限的,思考問題的方式也比較單一,永遠不會去換位思考。井底之蛙總認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你再怎么跟它爭論也無法改變它的觀點,因為站在它的視角里,天空確實只有那么大。
所以,管住自己的嘴巴,克制自己糾正別人的欲望,是一個成年人最大的清醒。你有多余的精力和時間,放在提升自己上面就好,多取悅自己,何必浪費在無意義的人或事上面。
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多數人都只會站在自己的立場去看待問題,思考問題。很多事情你沒有親身經歷過,你就體會不到它給人帶來的痛苦與辛酸,也感受不到它對人造成的影響會有多大。
少管他人事,不要去干涉他人的事情,克制自己去糾正別人的欲望,會讓很多事情變得高效和簡單,都各自保留一些空間,也會讓很多關系變得舒服和穩定。
朋友之間,同學之間,愛人之間都應該這樣,既然你都選擇了,有些東西只能去接受它。
對于生活中關系比較親密的人該怎樣處理呢?比如同事、好友、家人親戚,你可以不去改變一個人,但你可以選擇盡量少接觸,減少主動溝通,改變你們之間的相處模式。
在人際交往、職業發展等方面,篩選往往比改變更加高效和可行。通過篩選,我們可以選擇與那些價值觀相符、興趣相投、目標相近的人交往和合作,從而減少沖突和矛盾,提高效率和質量。
在選擇朋友時,如果發現某個人的性格過于自私或者價值觀與自己嚴重不符,或者跟他在一起時總是感覺不舒服,情緒低落。
那么與其花費大量時間去改變他,不如果斷選擇遠離,結束這段關系,去尋找那些更適合自己的朋友。
在職業發展中,我們也可以通過篩選不同的工作機會和平臺,找到與自己能力、價值觀和目標相匹配的環境。從而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優勢,實現自己的價值。
比如年輕人畢業后選擇遠離家鄉,去大城市工作,這是不錯的選擇。遠離之前的那些爛人爛事,結識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融入優秀的圈子,一切都會慢慢變好。
記住,成年人只篩選不改變。你可以改變自己,但不要想著改變他人。我們只能適應規則和環境,而無法去改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