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個題目,你的腦海里一定會依次閃現(xiàn)你最在意的人,最牽掛的人。相信絕大多數(shù)人首先會想到孩子,其次才是父母、配偶......
最近看到了一篇感動了開頭,悲傷了結(jié)尾的父女故事。孩子出生那天,父親感謝上蒼賜予小棉襖,狠下決心,戒了100多次都沒成功的煙,中年遭遇婚姻危機,父親放棄所有財產(chǎn)要求,只提了一個條件:女兒跟他。女兒慢慢長大,距離自己也越來越遠。父親慢慢老去,女兒問候的聲音也越來越冷。父親重病住院,一個人孤獨地躺在醫(yī)院里,望穿秋水,期盼著女兒病榻前來陪護和寬慰,可是,等來的只是一個陌生的保姆,父親油盡燈枯之時,心如死灰,感嘆50年不如3個月,為防止死不安寧,父親傷心地立下遺囑:上海房租太貴,爸爸決定把房子留給她,爸爸存款也不多了,你結(jié)婚生子耗盡爸爸所有的積蓄,只剩下80多萬養(yǎng)老錢現(xiàn)在也用不上了,也留給阿姨吧。
人到中年,一地雞毛,我們無權(quán)譴責這位女兒。但我們能想到這位父親立此遺囑時內(nèi)心的蒼涼......
我們是父母的孩子,也是孩子的父母。我們現(xiàn)在對父母的態(tài)度,將是未來孩子對我們的態(tài)度。我們現(xiàn)在善待老人,以后孩子就會善待我們。我們無感恩之心,理所當然地接納父母給予我們的一切,以后孩子也會冷漠地對待我們。當我們不耐煩父母對我們的勸導時,你有沒想過,這是父母總結(jié)一生的順境與逆境,只不過想讓我們少走一些彎路而已。當父母生病,你各種理由不去探望,沒有關(guān)切之余,你有沒想過,有朝一日,自己也將躺在病床上,算著日子,數(shù)著鐘表,盯著手機,盼著孩子一個電話,一個身影。
我也是一位母親,慢慢懂得了父母的心思。當六歲的女兒得到心儀的禮物,揚起稚嫩的小臉對我說:“媽媽,你是世上最好的媽媽了,我長大了,報答你。”聽了這句暖暖的話,我內(nèi)心甚是欣慰,感動良久,那個曾經(jīng)大頭小鼻子的黃毛丫頭開始變得這么懂事了,我也相信,這是孩子當時真實的想法,但我更明白,此刻孩子還不懂未來生活的艱辛和社會的復雜,這是姥姥經(jīng)常嘮叨,灌輸給她的思想。
我們曾不耐煩父母的嘮叨,但總有一天,面對自己的孩子,我們也會變成一個嘮叨的人。
今天早晨,開車送孩子上幼兒園,因路途較遠,路上讓她背誦漢語聲母,寥寥23個聲母,反復糾正幾遍后,她才完整的背了下來。接下來,我順勢跟她說,你要慢慢把翅膀變硬,長大后才能獨立,讓媽媽放心。她疑惑地反問:“媽媽,我沒有翅膀呀。”我又是一陣解釋和說教,像父母當年對我一樣,自己不知不覺中也變成了一個嘮叨的人。
我們年歲漸長,上有老,下有小,把極大部分心思放在孩子身上時,你有沒回頭,好好看一看,養(yǎng)育你長大,為你操持一生的父母,他們的白發(fā)越來越密了,老年斑越來越明顯了,回憶也原來越頻繁了,即便這樣,每個回憶片段里都會有你的影子。
當你一味看重事業(yè),無休止加班時,當你和朋友胡吃海喝,吹牛侃大山時,當你玩著游戲,看著電視消磨時光時,你有沒發(fā)現(xiàn)孩子正在偷偷學著你的樣子,你有沒想像父母也許正在家孤獨發(fā)呆,也許身體有恙正在胡思亂想,恐懼無奈......
老有所依,需要傳承。
善待父母,就是善待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