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這樣從上大學開始到工作以后都離家在外的孩子,不在少數,其中也有很多獨生子女。
我畢業的時候,我媽給我說:“一定要去大城市工作,哪里都成,只要是大城市就行,別像我和你爸一輩子都窩在小縣城里,沒什么出息。”于是,我一心都想要往大城市里擠,卻從來也沒有想過家,想過家里的父母。我甚至會覺得那些想家想到會流淚的孩子十分幼稚和可笑。
那時對于我來說,家的觀念很淡薄,在我心里只要我在哪兒,哪兒就是我的家。我不想父母,一度以為父母也不會想我。日子就這樣過得瀟瀟灑灑,懵懵懂懂,充滿了傻氣和天真,倒也輕松愉快。
記得在深圳工作的時侯,有一天接到爸爸的電話,聽聲音像是喝了點酒,聊了兩句我已不耐煩他酒后的前言不搭后語了,正準備應付兩句掛掉電話,他突然說:“老爸想你了,你想家嗎?”我鼻子一酸,卻還逞強的順口就答到:“不想”。掛了電話后,眼淚就不爭氣的流了出來,一個人坐在城中村房子里舊貨市場買來的二手沙發上眼淚止不住的往下掉,那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聽到爸爸說想我。
后來我明白了,原來我也是想家想父母的,只不過心里一直瞧不起想家的人,于是強迫自己不想家,騙自己不想,騙著騙著自己都信了。也是從那時起,我知道父母也是想我的。
但我還只是在過年的時候回一趟家。
每次過年回家,都覺得到了一個陌生而又熟悉的地方。
車站就在我家對面,隔著一座大橋,橋底下的洛河已經干涸的幾乎沒水了,也或許是冬天結冰的緣故吧。忽然想起來,已經有很多年沒有見過家鄉的春天秋天和夏天了,奈何年只能在冬天。
拖著行李,從橋上慢悠悠的走過,這里有太多少年時的回憶。
讀高中的時候,我家還沒有搬到橋那邊,但高中學校在橋的那邊。記得每次吃完飯去學校上晚自習,爸爸總是說要送我過去,他是一個胖子,挺著個大肚子悠哉悠哉的跟在我后面,不急不忙的飯后散步似的,我瞅著手表眼看就快上課了,心里十分著急,心想,這么點路,我一個人走的話這會早就坐在教室里了,真是給我添麻煩。回頭看爸爸,還貌似在橋上欣賞風景,我心里又急又氣。后來有一次吃完飯,爸爸又不急不忙的開始換鞋準備和我一起出發,我說:“我自己走,你別送我了,你走的太慢了。”爸爸很詫異的望著我,愣了幾秒鐘,說:“你走你的,你別管我,我去橋上散散步,又不礙你事。”還是和我一起出門了,但我明顯感覺到他在我后面加快了步伐。
這座大橋還有很多很多的回憶。高中的時候,每周六放學一伙一伙的同學都打這橋上過……第一次看見打群架,也是在這個橋上,一個男孩子被一伙小流氓追著打……每次去外婆家,也要經過這座橋,去二姨家也是,去街上玩也是……
現在,每次過年回家,都要拖著行李,一個人走過這充滿回憶的橋。
過了橋,一口氣把行李提到四樓,打開門的那一瞬間,仿佛過了一個世紀,一個世紀,家里還是熟悉的樣子,我小時候的照片,還在書架上擺著,書架上有我高中時讀過的三毛,舒婷和一堆讀者意林,客廳里還掛著陳舊而又熟悉的鐘表,窗臺上的君子蘭像是活了十多年,記得我家還在橋那邊的時候,有一年它開了很紅很紅的花,后來就再也沒有見過它開花了…餐桌上的飯永遠是那個味道,小時候的味道,媽媽的味道。
前些天,在微信上公眾號看到一篇文章。講有個人在北京的郊區用不到一萬塊錢租了一個村里的院子,養雞種菜,喝茶畫畫過上了很多人夢寐以求的田園生活,自己和自己相處,思考人生的意義。
如果放在以前看到這樣的消息,我會覺得山水田園,世外桃源,十分羨慕,而如今,只會體驗到一種深深地孤獨感。一個人跑到離家萬里,陌生的村子里,自己與自己相處,是何等的孤獨寂寞啊。為什么放著有父母親人的家不回,而寧愿找一個陌生的地方生活呢?越想越覺得凄涼……也許思念是一種長大后才能體會到的情愫吧!
離別的久了,就會愈發懷念。朋友、親人,同樣重要。
我在上一個城市的兩年時光,除了同單位的同事外,沒有交到一個朋友。現在回憶起來,除了工作還是工作,兩年時光似乎被歲月偷走了似得,想不出什么值得懷念的特別。
黃磊在他和孫莉相愛二十年的紀錄片里說到“感謝這么多年這么多朋友支撐起我們這個家”。這句話讓我沉思很久很久……我的朋友很少,也許是不善于交朋友,也許是性格太慢熱,我的朋友大多是曾經一起在象牙塔讀書的同學,隨著工作,四處分散,朋友變得越來越少。有時會想,如果沒有電話和網絡的話,這個世界上會有多少個人得抑郁癥,但是轉念一想,如果通信沒有這么發達,大家也不會都離家在外了,出生在哪就安貧樂道的一輩子守在那里,親人朋友一大家,歡歡樂樂,吵吵鬧鬧一輩子就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