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孟子認為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則近于禽獸。“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孟子所說的教育與現(xiàn)代教育不同,現(xiàn)代教育主要是傳統(tǒng)知識,孟子所說的教育是指教授做人的道理。“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五倫需要一個合適的方式表達,人類才能夠和諧。
2、古代人易子而教是為了“父子不相責善”,家庭教育的底線是不能傷害親情,“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當老師的四個條件:自我修煉~~自己覺悟的道理讓別人覺悟,廣博學習、詳細闡述;開拓心胸~~“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知行配合;有教無類。
3、做好學生有四個條件:取法乎上~~學習的人要照老師定的高標準和規(guī)矩來學,像榜樣學習,“尚友古人”“有為者亦若是”“廉頑立懦”;專心學習~~弈秋教棋;持之以恒~~每天念茲在茲,挖井出水;誠心請教~~孟子說有五種情況問問題,不回答:仗著地位高發(fā)問,仗著才干多發(fā)問,仗著年紀大發(fā)問,仗著有功勞發(fā)問,仗著老交情發(fā)問。“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
4、教育的方法,因材施教是個原則,有五種方法:“猶如及時雨降之者”,啟發(fā)式教學,“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有成全品德者”,德行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才干者”;“解答疑問者”;“有私淑艾者”,把品德和學問留給別人私下學習的。
5、孔子只有一種人不教,鄉(xiāng)愿,就是不真誠;孟子只有一種人不教,自暴自棄者。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心”代表自覺能力,是生命的主體性,人的一生要自己負責必須自己改善自己。每一個人都是可造之材,“希賢希圣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