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文化,很可怕。讀書或多或少,上學或長或短,總算是文盲幾乎沒了,但據說美盲還有很多。
聽老浦識字講了“美”字,印象深刻,自己也是半個美盲啊。“美”代表祭祀的羊與正面人形的組合,身披羊的裝飾在祭祀上舞蹈。美。是精神追求。如果陷入了三個大坑,可能就無法發現美了。
第一坑:實用為先。文似看山不喜平,曲徑才可通幽,一個園子沒有了層次,固然交通很方便,但美感也便蕩然無存。美是人類精神需求,在實用面前,美確實沒什么用。不過,美與實用也并非完全不兼容,如宜家家居,實用性很強,但很多還是很精美的。
第二坑:以名為重。看景不如聽景,很多遺址現在可能只是一個土坑、一堆石頭,如若不了解其內涵,那就是一邊發個朋友圈,一邊心里嘟囔不過爾爾。只買貴的,只買大牌,那些一定是最美的,其實是自己不知道美的標準。
第三坑:忙碌終日。如若不統籌安排,一忙毀所有,世間所有的美好都抵不過一個忙字。吳曉波說:把時間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當今生活,想做要做的事情太多,還是要把注意力放在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上。這樣,才可不負業務不負美。
愛上攝影后,越來越能發現生活的美。日出晨光,夕照晚霞,花開葉落,只要沒有霧霾,都是那么的美,之前二十年怎么就沒發現呢?不過對于古典音樂、古董書法還是完全不懂。
今天,吳軍老師講了《暮春時節話杜甫》,以另外的角度說了美。從杜甫的《曲江》說起:
一篇飛花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且看欲盡花經眼,莫厭傷多酒入唇。江上小堂巢翡翠,苑邊高冢臥麒麟。細推物理須行樂,何用浮榮絆此身。
真是孤陋寡聞,之前未看過這首詩。語文課本中的三吏三別將杜甫的其他側面完全遮擋,其實那只是他的詩歌的一小部分。詩圣竟然不是憤青,而更傾向于略帶憂郁色彩的小資。如果將如《曲江》之類的詩篇引入課本,或許可以提高欣賞美的能力。
不說了,正是洛城牡丹季,收拾裝備,明天再去捕獲幾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