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生活過的孩子都會沾知了的絕技,這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一種游戲,有著非常古老的歷史。最早在《莊子·達生》有一則關于粘知了的故事,孔子去楚國的路上看到一位駝背的老人在沾知了,好像撿東西一樣容易。沾知了已經流傳的非常廣泛,各地都有這樣的傳統,成為了孩子夏天的消遣。
過去沒有手機,電視,各類的玩具,平常人們所玩的都是原生自創。沾知了就是其中之一,非常的簡單,并且很是刺激能滿足人們狩獵的愿望,在小時候非常的流行。放學后撂下書包就鉆到了林子里,抓來的知了玩膩了之后喂雞喂鴨,期待能多下幾個蛋。
沾知了的方法非常簡單,在長桿的細梢頭覆蓋一層膠著物。在老家里通常就地取材用的是蜘蛛網。找一些韌性比較強的樹枝,彎成橢圓的頭綁在長桿上。然后就是尋找蜘蛛網,把圓頭對著蜘蛛網旋轉幾圈,蜘蛛網都沾在了長桿上,這樣一個簡易的捕捉器就完成了。
蜘蛛網有時候不好找,也會用“面筋”代替。洗掉面粉中的淀粉,剩下的就是粘性非常強的面筋,用來沾知了再好不過了。過去沒有這么多講究,都是自己嚼面筋。抓一把麥粒放到嘴里反復的嚼,經常兩邊的腮幫都酸疼卻樂此不疲,嚼好的面筋敷長桿頭上用。
蜘蛛網和面筋使用時間不易過長,否則就沒有粘性了。經過高人的指點,有條件的孩子會買來松香熬,也會用橡皮筋或者汽水瓶內的橡膠墊進行熬制。這樣的粘性非常強,甚至還可以用來沾麻雀,沾住了就跑不掉。這些辦法雖然好用,但過于的麻煩,也沒有專門的時間搞。
沾知了是個技術活,好比釣魚般的精細,要通過各種吵雜的叫聲中尋找目標。看到之后貓著腰屏住呼吸,小心翼翼的把長桿伸到知了的背后,猛地一抖,這時候知了就會被牢牢的粘住了。掙扎幾下凄厲叫上幾聲乖乖就范,輕輕的取下來后放到瓶里尋找下個目標。沾知了不是每次都能百發百中,動靜稍大就會驚飛掉,留下如同毛毛雨的知了尿,讓人不爽。
在農村里粘知了伴隨了兒時許多個夏天,如今卻很少有人會去沾知了了。農村里知了越來越少了,遠不如從前的規模,并且人們在夏天有了更好的消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