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
它的地位很特殊,后世的皇帝如果沒有特別巨大的、安邦定國的蓋世大功勛,都不敢去祭。
據記載,秦代以前有72位帝王在泰山進行封禪,而之后嘛,就少了很多了。
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旅,軍之五百人為旅。
冉有,冉求,字子有,通稱“冉有”,尊稱“冉子”,魯國人。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載的嫡裔。中國春秋末年著名學者、孔子門徒。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受儒教祭祀。以政事見稱。多才多藝,尤擅長理財,曾擔任季氏宰臣。
救,止也。
這段話的大體意思是:季孫氏去祭泰山。孔子對冉有說:你不能勸阻他嗎?冉有回答說:不能。孔子說:天哪!難道泰山之神還不如林放嗎?
按照禮制,祭拜泰山,只有周天子和魯國的君主才可以的。
季孫氏祭泰山,不但僭越魯君,甚至僭越周天子,野心可謂之大。
原本安安分分的多好啊,非要去僭越,非要去出風頭,以至于后來被家臣陽虎給干掉了,也就是后來的“陽虎之亂”。
季孫氏去祭泰山的時候,家臣陽虎也是跟隨的。在之前的文章《知難行易》中寫到“下面的人是抬頭看著上面的人,因為上面的人位置是比較高的,而且上面的人是下面人的學習、模仿的對象。”
孔子說的“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就應驗了——禍起蕭墻。
聲明:本公眾號所有文章為本人現階段理解,日后或將推翻此番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