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心漁
長篇歷險小說《魯濱遜漂流記》里的主人公魯濱遜,遭遇海難漂流到無人小島,獨自一人自給自足了15年后,作者丹尼爾·笛福終于不想讓他繼續孤獨了,給他增添了一個叫做“星期五”的人物角色。
這一故事轉折情節,向我們述說了一個事實:人類的生存,脫離不了人際關系。
馬斯洛需求理論指出,在第一層生理需求和第二層安全需求之上便是社交需求。
這正如羅納德·B·阿德勒/拉塞爾·F·普羅科特所著的《溝通的藝術》一書中強調:溝通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之一。
《溝通的藝術》一書講述了三個層面的內容:看入人里、看出人外、看人之間。
閱讀主旨內容的釋義之后,我想起了一首歌的歌詞:我和你、心連心、同住地球村……于是,決定分享書中主旨在這三個方面的拆分內容。
01
“我和你”
《瑯琊榜》里有這樣一幕精彩的場景,可以說是有目的溝通的典范。
寧國侯謝玉因陳年舊案,被判入獄。梅長蘇通過譽王的關系,親自去牢中與他會面。謝心思敏捷,不易對付,梅穩扎穩打,不急不緩地與他斗智斗勇。最后,謝無路可走,不得不向梅說出了赤焰叛逆的真相。
在這幕劇中,他們二人如同中國象棋中的紅黑方,跳馬、飛象、架炮、橫車、挺卒,將軍。
在現實生活中,同樣存在這樣有目的的溝通。比如職場中,和老板談加薪;和上司提建議;和下屬談績效考核。
抑或與之目的不同的——無目的溝通。比如,朋友間的閑聊;閨蜜間的吐槽。
不管是梅、謝二人的溝通還是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溝通是兩人的互動創造出的活動。
正如書中所說,每一次的溝通,都是雙向交流的。每一段人際關系都是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
我們在他人詮釋我們的過程中,逐漸明白自己是誰。我們在與他人的溝通互動中,逐漸發覺自我的認同感。
溝通,是“我和你”共同參與的互動。
02
“ 心連心”
曾在網絡上看過一個關于高情商黃渤如何在金馬獎頒獎典禮上秒殺鄭裕玲的視頻。拋開其余敏感話題不談,只說娛樂方面,那日的黃渤絕對稱得上是娛樂界的溝通高手。
鄭裕玲問黃渤,拿過幾次金馬獎。黃渤笑著說,只拿過半次,另外一半被張家輝拿走了。
鄭裕玲再次刁難他,去年你主持金馬獎,為什么今天晚上只是頒獎而不是做主持?黃渤回答:因為今年特別的不容易,上一屆的主持人做得不錯,所以,今年壓力很大,沒有人敢來。
這樣的回答,不僅贏得了臺下眾明星包括劉德華、梁朝偉的陣陣掌聲,而且贏得了場外觀眾的喝彩。
黃渤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一次成功的溝通,至少需要經歷三步。
第一步,看清自己。
即書中所說的自我概念,也就是“我是誰”,它包括公開的和隱私的自我。
比如:黃渤公開的、社會承認的形象,也是我們給他貼的標簽:一名實力派演員。
隱私的自我,是自己在真誠自省過程中所相信的自己,是一個人深入骨髓的價值觀。
從上例中,我們可以看出一部分黃渤隱私的自我——一位謙虛的、高智商的、有魅力的演員。
不管是公開的自我,還是隱私的自我,只有看清自己,才能發現。
第二步:自我坦露。
書中指出,自我坦露是:有意透露與自己相關的、不為人知的重要信息。
從黃渤的回答中,我們不難看出:他的演員地位相當于張家輝,他的主持地位等同于今年金馬獎的主持人。
那么,如何自我坦露。書中講述了兩種自我坦露的工具:社會穿透模式和喬哈里視窗模式。
社會穿透模式重點述說了自我坦露的兩個向度,自我提供信息的廣度和深度。
喬哈里視窗模式中,盲視區的信息,我們通過他人的反饋得知,而隱藏區的信息,我們只有通過自己坦露才能顯現出來。
不管溝通雙方傳達了何種信息,都跟自我有著密切的聯系。
第三步:傾聽。
溝通溝通能力是一種即要考慮自己,又要留心他人,獲取平衡的行為。而傾聽是溝通過程中解讀他人的最重要行為。
書中指出,傾聽不僅是禮貌的注視、頻頻點頭,最重要的是能從話語中尋找到對方的關鍵想法,并且提出了傾聽的重要四大元素:聽到、理解、回應、記憶。
一位好的傾聽者,會在溝通中留意對方的面部表情、副語言以及其他的非語言線索,同時少說話,避免過早做出評斷。
所以,不管鄭裕玲如何刁難,黃渤總能通過傾聽了解到她的言下之意。
一位好的溝通者,首先是認清自我,然后選擇恰當的表現行為,最后通過傾聽感受對方的同理心。
好的溝通,需要“ 心連心”。
03
“ 同住地球村”
項目Team meeting,各個部門組員都為自己的團隊爭取利益。角度不同、觀念不同,不在同一頻道的溝通,真心難。
大家都希望溝通關系是美好的,就像現在冬日里的陽光一樣,晴朗溫暖健康宜人,但是,現實生活中的溝通,不管是上司與下屬之間、同事之間、還是家人之間、朋友之間,總免不了會遇到風雨交加寒冷刺骨的時候。
正如書中所說,不管多么親近、多么了解、多么相容,當彼此的想法、行動、需求或目標不相配時,都有可能發生沖突。
面對溝通沖突,我們習慣先入為主、固定思維,所以,面對溝通沖突,我們常常冷戰逃避,或者越溝通越糟。
書中告訴了我們幾種處理沖突的方式:逃避(雙輸);調適(一輸一贏);競爭(一輸一贏,有時會轉成雙贏);妥協(部分雙輸);合作(雙贏)。
面對生活中的溝通沖突,我們可以選擇逃避、選擇調適、選擇競爭、選擇妥協或者合作。
誠然,合作是最佳的解決之道。
合作,首先需要我們確認自己的問題以及滿足的需求,并且描述自己的問題和需求。其次,我們需要思考對方的觀點,商議解決之道。最后,我們需要追蹤解決方案的后效。
總之,我們需要共同努力,找出一條超越妥協、使每個人都達到自己目標的解決之道——不是用“我的方法”或是“你的方法”而是“我們的方法”。
每一種溝通沖突都是不同的。我們需要依靠自己,尋找出一條只適合我們的獨特的正確答案。
好的溝通,需要我和你“ 同住地球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