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得一
尊重這件事,我們成人都知道是相互的,但到了孩子身上,我們似乎又忘了這一點。
好像孩子就應該無條件地尊重長輩、尊重別人,容不得半點問題。
但是,光是說教有用嗎?
你得實實在在地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體驗到受尊重,他才會有這種認知、潛意識、習慣,才會把尊重別人融進自己的生命。
我老婆跟我說過一件事:
有個親戚家的妹妹,小的時候經常來她家里玩,但凡看上的東西,不論玩具還是橡皮擦等,只要是開了口,她爸媽都會要她讓給妹妹。
久而久之,對心理上造成的影響可想而知。
孩子自己的東西,如果他不愿意,為何要強求他分享給別人呢?
以上這個例子,就是典型的不尊重孩子的自主權,不僅傷害孩子的物權意識,在尊重別人方面也會受到很大的打擊。
他自己都沒受到父母的尊重,憑什么向他說教,教他尊重別人呢?
這種類型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強制孩子學會叫人、討好人、公眾場合表演才藝等,如果這些情況都沒征得孩子的同意,都屬于不尊重,這是我們父母自己需要注意的事情。
另外一面,現在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從小家庭條件都不錯,有些家長也傾向于溺愛孩子,于是就產生了一些問題,孩子不懂得怎樣尊重家長和其他人。
那么,怎樣教會孩子懂得尊重呢?
1)在平等人格之上建立尊重。
70后、80后小時候在長輩面前自然地就會做出“尊重”的樣子,有的人就特別害怕見到老師,這里面有很多成分是對權威的恐懼。
其實,作為家長應該從自身思考,要求孩子尊重別人,是一種真正的尊重,還是要享受對孩子的“絕對統治權”?
現在時代改變了,家長們必須重設目標,建立平等人格基礎上的尊重,以及不摻雜懼怕和疏離的尊重。
當家長的教育摻雜了控制的欲望時,也很難讓孩子心服口服。
2)被尊重過的孩子,才會真正學會尊重。
現在的孩子和過去相比,受到家長控制和影響的程度更大,在人生的每個大小決定上,幾乎都能看到家長“不能放開的手”,孩子缺少自己真正做決定的權力。
家長習慣包攬一切,忽略如何去甄別哪些事情應該讓孩子自己做主,哪些應該給孩子時間學習怎么做決定,哪些事情應該放手。
所以將來我家大寶想學什么東西,先問問他的意見,只要選了,我們會給他條件,但前提是他自己選的路,得堅持到底。
在新加坡一所特殊學校里,有的孩子能夠發出聲音但不會說話,老師就和孩子們用一種長期培訓建立起來的一套視覺輔助語言來交流。
課間休息的零食時間到了,老師會拿著貼了不同圖紙的貼板問小朋友是否要吃東西,有的不會說話且認知能力有限的小朋友只顧貪玩,把圖片逐個撕下來又貼回去。
這時候,老師會沖孩子搖頭和擺手,要求他停止嬉鬧,認真選擇“吃”還是“不吃”的圖片。
孩子選擇“不吃”的圖片后,老師會再調換圖片的位置,讓他再選一次,看他還是選擇“不吃”,才去問下一個孩子。
在每個學生認知能力范圍內能自主的小事,老師都會盡可能地讓學生自己做主,這就是對孩子能力的尊重。
3)被同理過的孩子,才會真正學會尊重。
尊重意味著在意別人的感受,并愿意給予正面積極的對待。
在意別人的感受,首先就要對別人的感受予以“同理”,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換位思考,重點在于能夠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
當一個孩子總是粗暴地打斷別人的談話,絲毫不懂得什么是尊重的時候,家長可能會說,“要學會尊重別人,不要任意插嘴”,或者是“再插嘴,再不尊重點兒,就挨罰了”。
如果這樣說,家長也并不是真正在尊重孩子。
總之,孩子們學習尊重并不能單純從言辭說教中學會,而是要真正感受到被尊重的感覺,意識到尊重他人的意義,并不斷在現實場景中一遍遍有意無意地操練,才能真正學會尊重。
這其中成人們的言傳身教就非常重要。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父母怎樣,孩子便是怎樣。
蠻橫的父母孩子多數蠻橫,有涵養的父母孩子多數有教養,育兒先育己。
我是一個年輕的爸爸,有兩個兒子,任重道遠。
好了,今天就分享到這里了,幾點意見不一定成系統,希望有點觀點、方法能幫到你。
我是得一,兩個男孩的爸爸,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