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學,
周末好!清明節后的三天在嘉興信元,這三天,發生一些事情,讓我有一些感觸,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關于電鍍ABS和延展開去的問題。
建建拜托信元的馬志國,用泰甬電鍍abs和三星的0160R在相同工藝條件下跑模流分析,看產品應力分布狀況。當我看到產品應力分布的圖,我們產品的應力是對手料的三倍,模流分析應力高的位置,和實際上產品高低溫循環實驗或者冰醋酸浸泡試驗后,斷裂的位置是一樣的。突然有一種憤怒和無力感,為什么我們要付出那么高昂的代價,來意識到這個問題?我們明明有資源,能夠在開發的時候就解決這個問題。那張模流分析的圖,就像紅樓夢中的判詞,十二金釵的命運從一開始就注定了。十二金釵無法知道自己的判詞,但是我們其實在開始的時候就可以避免今天的局面。
為什么?為什么會這樣?我們明明很努力,在電鍍abs的開發過程中,參照過各種通用的對手料也進行過很多的比對分析,但是,依然出現了這么嚴重的問題。我所想到的原因是,我們的眼界太過局限,我們的認知范圍太過狹窄,問題是出在我們認知范圍之外的。就像PMP項目管理中,對于風險的管理有一種類型,叫做未知的未知風險。
很多時候,我們是低水平的勤奮者。確實付出了很多努力,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但是收獲和提升卻有限。就像我們投資,回報率太低,甚至跑不贏通貨膨脹。究其原因,是很多時候PDCA四個環節中我們頂多做了前三個,還記得最后一個A,在我去年給大家做培訓動員的時候的解釋嗎?這個A是analysis &action!我們一直在趕路,在當救火隊,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但是當我們解決完一個又一個異常之后,有沒有把這些異常,和解決它們的辦法分析總結,建立起屬于我們自己的方法論。老外之所以能夠開發出,類似于模流分析的這種軟件,正是基于他們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數據,能夠建立起數據和表象之間的關系。這樣,在工作中積累的數據不僅僅能夠解決當下的問題,也能夠作為幫助解決將來問題的基礎,可以避免重復的低水平的犯錯。
我們現在的部門培訓,也出現了同樣的問題。吃完中飯之后,懶洋洋的來到戰斗室,聽完培訓內容,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這不是我們想要的。還記得嗎?工作中的每一個小時,都是我們對自己和公司的投資,還記得,1.1的365次方是多少嗎?1后面是.1還是.01是由PDCA中的A決定的!比如,李工,給我們講中國工程師方法技術全書,如果我們只是聽過了,看過了,工作還是原來那樣,1后面只有.0,如果我們可以把,其中的方法應用到我們工作中,比如用科學思維方法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甚至里面還講了,如何與人溝通交流,書里面有那么多,前人驗證過行之有效的,好辦法,我們可以拿來用,可以用來擴展我們的認知邊界。我們的工作可以做得更優質高效,投資回報率可以更高。
為什么不?因為思考是件費腦子的事情,改變,是一件需要費意志力的事情。
學習區在舒適區之外,也就是說學習本來就是一間不舒服的事。就像我們在長高的過程中,腿會抽筋,健身的過程中,肌肉會酸痛。
還記得去年在朋友圈里面有一篇文章很火,叫做,你不是有十年工作經驗,而是一年工作經驗用了十年。還記得黃燃在給我們分享高效工作與時間管理的時候,開篇有一個故事,老王在一家公司勤勤懇懇干了十五年,卻沒有升職,我們只看到了故事中的勤勤懇懇,卻沒有看到背后,可能他是三年工作經驗用了十五年,實際上是一個低水平的勤奮者,也許他為公司所創造的價值,真的只值三年工作經驗。
想成為一個擁有高投資回報的投資者,首先要成為一個高水平的學習者,想成為一個高水平的學習者,首先要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所以,我有一個想法。今年接下來的時間里面,除了公司外訓回來做轉訓,我們的主要精力放在,學中國方工程師方法技術全書上面,能夠掌握其中的任何一種科學思維和工作方法,并應用到工作中,也好過每天都在培訓,卻風過不留痕,外甥打燈籠-照舅。
To be or not to be, it's your choice
2017年4月8日,于北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