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個人從一個已經習慣了幾十年的學生階段跳躍到另一個社會人士階段,該是一種怎樣的心情。
反正自己挺“惶恐”。
不僅是對自己的未來感到迷茫,更為自己即將承擔的責任感到擔心。擔心自己沒有好的未來讓自己有足夠的時間和金錢來支撐自己的責任。
已經好久沒有正眼看過父母的容顏,甚至每次都不愿去承認她們一步一步老去的事實。
只是依稀記得坐在老爸的后座能看到他頭上越來越多的白頭發。好像一直都不愿去想象這一切真正到來了,因為我的世界還是她們一直在支撐著。
也不大記得老媽的皺紋什么時候越變越多,只是清楚記得每次回家都是半夜聽到她起來上班的聲音。
一次,聽到室友說“該叫我老爸打工資了”,嗯,每個月雷打不動的工資都會準時到賬,父母也會準時收到沒錢的提醒,二話不說,銀行卡上立馬都多了4位數。
父母每個月給我們“發工資”,試問,我們做了什么,好像父母在你身上就像是一筆投資,它成功了,父母就順利安享晚年了,它失敗了,好像這輩子父母為你付出的都是白費了。
給老爸打電話,他說,南京好冷,他只帶了一床毛毯,因為附近沒有超市,因為工期還不確定,他寧愿忍著。
朋友說那就趕緊勸他回來,年齡也大了。
我也想啊,可是我哪有那底氣叫老爸回家,因為現在我還沒有那個能力跑到爸媽面前驕傲的說爸媽不用工作了,我來養你們。
都說談錢俗氣,可是誰不是除了俗還想更俗。
好多東西已經都被這個“俗”給束縛了,沒有了這個俗,哪來的底氣。沒有了這個俗,哪來的氣勢。
之前看到一篇文章說“不以掙錢為目的的大學,都是浪費青春”,雖然話語比較偏激,但是說的也沒錯丫,大學你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提升自己,彼時你也是個成年人了,可是現實中的我們我們好像已經習慣了一味的索取。
曾經看到一句最讓人心酸的話,“花著父母的錢坐在ktv唱《父親》”。
越來越少的時間讓你去猶豫什么了,因為你的未來不僅是為了你自己,更是為了你的父母。
真值為自己,為生活,為父母拼搏的年齡,可是卻覺得自己好像到了晚期。
一位認識不久的友人說給父母打電話都能聽出他們聲音從心底發出的那種疲憊。每次都不忍心,因為聽多了會有種心酸的感覺,所以在學校也盡量給她們減輕一點負擔,該拿的獎金她都拿了,只是不想因為父母為她付出那么多的心血。
可憐天下父母心。
不是要到你為人父母了才懂得,只是到了那個時候,你更有了一種切身的體會。也是到了那個時候,父母也已經不是你的重心了。
不要讓自己覺得沒有時間了去為她們做什么,抓住眼前,你過得好,也許是給她們最大的回報。
我是空空洞smile,每天不要忘記微笑。
你們的一個小小的喜歡也是給我大大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