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余華老先生說:“《活著》講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千鈞一發,讓一根頭發去承受三萬斤的重量,它沒有斷;《活著》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推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
看完這本書,發現是寫于一九九二年,比我都大。一口氣讀完它,驚嘆上個世紀那些錯誤的年代里發生的故事。我想我的感觸并不深因為我沒有經歷過那些餓到啃樹皮的日子,現在和平安逸的日子讓人忍不住感嘆那段時光的真假。
春生被抓走后談到福貴家,對福貴告別,他忍受不了折磨了,他不想活了。福貴最后對他說:
“你千萬別糊涂,死人都還想活過來,你一個大活人可不能去死。”
“你的命是爹娘給的,你不要命了也得先去問問他們。”
“那你更該好好活著,你想想,你走南闖北打了那么多仗,你活下來容易嗎?”
“春生,你要答應我活著。”
“活著”對于作為富貴人家的少爺的福貴來說的話他根本不可能會講出這么多道理,也不會那么地去勸一個想要尋死的人活下去。當時的它,沉淪與嫖和賭無法自拔。直到他輸光家產,他親手埋葬了他的父母那一刻才開始明白生活的不易。
對于突然變窮的福貴,我是挺佩服的。他醒悟了,挑起了家中的擔子。也算是重獲新生吧。這中間經歷也讓我十分感嘆原來一個人可以經歷那么多的生死之后還能一人一牛耕作犁田。
福貴在同一間醫院里經歷了十三歲的兒子有慶的死亡、終于過上相對好的生活的女兒鳳霞因生子大出血而亡、最后偏頭女婿二喜因被水泥板壓扁而亡三次親人離世的不幸。
最后對他不離不棄的媳婦家珍也因患軟骨病不治離他而去。
這個時候,福貴身邊幸好還有鳳霞和二喜的兒子苦根陪著,苦根懂事,會幫著福貴在田里干活。可是最后還是在年幼的年紀就早早得離開人世了。只是因為他們家太窮了,吃一次豆子也是奢侈,所以在福貴給他熬了豆子之后撐死了。
在日常生活中聽到“撐死”會覺得有點搞笑,但是看到這并沒有想笑,只覺得好可憐。那樣的生活也許在今天也有孩子正在經歷著只是我們看不見罷了。
福貴的女兒鳳霞在嫁給二喜之后我以為她終于熬出頭了,能過幸福的日子了。結果命運并不給她太長的幸福時光就剝奪了她享受成為人母的權利。她真的太苦了,小時候從有錢人家的孩子變成窮苦孩子,之后又因生病導致耳不能聽口不能語,一直過著貧苦日子。看著的好心疼。
文章的最后,福貴買了一頭只能再活兩三年的老牛和他一起度過余下的時光。
有個人說,“福貴,我看它年紀比你爹還大。”
福貴心里想自己不一定還能再活兩三年了呢。
《活著》這樣的經典作品,的確應該好好體味。
我覺得現在市面上大部分的書還是關于青春,愛情的為多。喜歡看青春文學的人也是大多數。包括我自己,因為看那些書負擔不重,我把它們成為“輕小說”。而像《活著》這樣的書看完會引起我們對活著的思考,對生命的思考。這樣的書僅讀一遍是不夠的。
一本書,在不同的年紀,不同的心情下讀都會帶給你不一樣的感受。
我知道我的讀后感寫的不好,但是還是想把第一次看完的所想給寫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