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煜全 產業理解|企業如何利用科技布局未來?(6/7) 今天水水的
今天是“企業前瞻性經營”的第六講——“布局未來”之《利用別人的坦克,打出自己的閃電戰》。
一、企業經營和軍事的相似性
不存在沒有競爭的企業。既然有競爭,就有很多和戰爭相似的地方。
在未來,所有企業都是高科技企業,而戰爭將是運用高科技最徹底、最堅決的一個領域。因為多用高科技,更能減少戰爭中的損失和失敗的可能性。
例子:
《戰爭改變歷史——1500年以來的軍事技術、戰爭及歷史進程》一書中講到:英國人之所以能夠挑戰西班牙的海上霸權,靠的是它有相對小而靈活的軍艦。為了配合英國船小而靈活的特點,英國人研發出了射程很遠的炮,但殺傷力弱。后來英國人發現,自己的炮的核心威力不是打得遠,而是近距離破壞力大。所以改變了戰法,從原來遠遠地發炮襲擾變成每一次都迅速地抵近,然后用威力巨大的炮齊射,直接摧毀西班牙的艦船,從此獲得了海上霸權。
這個例子說明,最新科技出現的時候,往往不夠完備。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參數沒有調到最優。炮應該是近距離平射的,而不是遠射。
缺乏配套技術。沒有訓練迅速把船沖到敵人眼前的能力。
缺乏相應的戰略。沒有意識到自己應該是抵近射擊。
二、如何在自己的產業里利用高科技打出閃電戰?
了解最新科技的潛力。尤其是當它現有的能力不夠的時候,要知道它能夠做到什么水平。不要以為它現在能力不足就永遠不足,要能看到潛力。同時要知道這個潛力解決本行業痛點的能力。要知道哪些科技的性能提升能夠解決掉本行業最核心的問題。
積極組織配套技術,使這個科技的潛力能夠被充分發揮。
以最新的運營方法相配套,形成完整的戰略戰術,形成完整的經營思路。
例子:
馬斯克做特斯拉,就是依托先進科技制定相應戰略戰術的。
首先,馬斯克意識到了鋰電池已經在電池領域里形成了創新。鋰電池的能量密度得到了顯著提升,但依然沒能夠達到使得一輛車裝上鋰電池就能夠行駛距離達到普通的燒汽油、柴油的車的行駛里程。他的思路就是調整參數,使得它能夠達到甚至超過傳統汽油車的水平。
其次,他積極去解決配套的技術。用最好的電池,并且大大增加電池數量,做成電池板,使得一個車承載的電池數量遠遠超過了一個油箱的數倍。
再次,他積極研究電池的電池組的管理技術,使得電池組的能量能夠穩定地輸出,輸出功率達到最優。
再后來,他以互聯網企業的姿態站出來,從網上賣車,進一步取消了傳統4S店龐大且耗資巨大、搭建系統曠日持久的4S系統,最終取得了今天的成功。
總結他成功的方法就是:了解科技的潛力,積極組織配套的技術,使科技的潛力能夠被充分發掘出來,同時與新的運營方法相配套。
關注“全球風口”公眾號,回復“馬斯克”查看詳細內容。
三、理論和實踐結合的必要性
我們的老祖宗最擅長的就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比如《孫子兵法》。但是現在中國的企業家經常是打哪指哪,是戰略拙劣的戰術高手。所以雷軍曾呼吁,不要因為戰術的勤奮而掩飾了戰略的懶惰。
所以,中國企業要用科技打出閃電戰來,必須要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不斷根據理論調整自己的實際操作和發展方向。
企業經營像順水行舟,一方面大趨勢要掌握,要順水而下,順流而下,不能逆流。另一方面,就是要不斷地根據河的變動方向來調整自己行船的方向。
沒有一條河是筆直地往前流動的,要學會根據地形的變化來靈活調整,解決實時的問題。既要有大的戰略戰術支持,又要有實際的應對措施,才是能夠適應市場變化,充分利用科技取得競爭優勢。
王煜全,前沿偵察第358天。
熊逸 11.3 | 讀者的錯位
唐朝對“中和”的官方解釋:“中和”這番話是對君王講的,如果君王把“中和”精神發揚光大,使陰陽不亂,那么天地自然會秩序井然,社會自然會欣欣向榮。
朱熹對“中和”做出全新的解釋,原本給君王一個人講的道理,于是變成了給千千萬萬人講的道理。這種錯位,造成了解釋上的迂回曲折。
(1)書到底是寫給誰看的?
昨天留下的問題比較復雜,也比較嚴峻:如果你自己不斷提升修養,真的達到“中和”境界了,難道天地就會因此而有秩序了,難道萬物因此就欣欣向榮了?還不要說你我這樣的凡夫俗子,即便是孔子又怎么樣,這位大成至圣先師肯定夠得上“中和”境界,但結果呢,他自己還不是處處碰壁,他那個時代還不是禮崩樂壞?
鐵證如山,似乎無法辯駁。那么,難道我們被《中庸》騙了不成?
鄭玄心地單純,給《中庸》作注的時候并沒有想到這個問題,后來唐太宗編修官方教科書,統稱“五經正義”,由孔子的后人孔穎達主持全局,統一思想,《禮記》用的底本就是鄭玄的注本。孔穎達很細致,不但發現了這個問題,還真的給出了很合理的解釋。大意是說,“中和”這番話是對君王講的,如果君王把“中和”精神發揚光大,使陰陽不亂,那么天地自然會秩序井然,社會自然會欣欣向榮。
孔穎達的這個意見,應當讓我們在讀書的時候有一種警醒,首先要搞清楚這些書是寫給誰看的。這個道理說來簡單,但我真的發現很多人缺乏這種警醒,而很多誤解正是由此而來的。《老子》就很典型,很多話明顯是寫給君王看的,重要的是,在《老子》的邏輯里,君王要奉行的道理和大臣、百姓要奉行的道理往往是截然相反的。在那個古老的年代里,知識分子搞出一套思想,并不會想到刻版印刷,全國發行。今天我們看這些書,總會按照我們這個時代的常規,不自覺地把自己擺錯了位置。
古人其實也存在這種問題。我們看孔穎達,他站在官方意識形態權威的立場,還能想到經典文獻里的很多內容都是對君王的進言,但朱熹沒有這種立場,和草根靠得更近,而天下千千萬萬靠著儒家經典考科舉的草根讀書人,當然更沒有這種立場。給君王一個人講的道理,忽然變成了給千千萬萬人講的道理。這種錯位,常常會造成理解上的尷尬。
(2)月印萬川
我們再看朱熹對“中和”的解釋,那些話玄而又玄,很難用現代漢語轉達出來。大意是說,一個人應當時時刻刻謹小慎微,修心養性。等功夫精純之后,自然就會天地有序、萬物繁榮。之所以這樣講,是因為天地萬物和我們每個人原本都是一體的,你的心端正了,天地之心也就端正了,你的氣順了,天地之氣也就順了。
這是不是過于神奇了呢?從常理來看,確實匪夷所思。天地哪里有心,天地萬物和我們怎么是一體,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朱熹畢竟不是和尚,不會拿一句“用心去悟”來搪塞我們。所謂“天地之心”,這個詞倒不是朱熹的發明,《周易》就說過“復”卦表現出了“天地之心”。“復”的卦象,直觀看上去是五個陰爻壓住一個陽爻。怎么解釋,就看各人的心態了。
你可以說,這表示陰盛陽衰、乾綱不振、久陰不晴、男人被女人壓制。但也可以從積極的一面去看:雖然陰盛陽衰,但陰走到盡頭了,一點點陽開始冒頭了。古人一般會作這種積極的理解,說這種情況叫作“一陽來復”。冬至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那是一年當中夜晚最長的一天,只要過了這天,白天就會一天比一天長,這不就是陽在復蘇了嗎?大理段氏的一陽指,名號的出處就在這里。
這個卦象讓朱熹很感動,覺得在陰的積聚之下,天地之間仿佛已經斷絕了生機,忽然卻有生機萌發,這正體現出天地強大的生育欲望。
如果可以給天地賦予人格的話,這分明是一對存心與“計劃生育”政策為敵的夫妻,一有機會就要生,沒有機會就創造機會還要生,生生不息,這就是古人所謂的“天地生生之德”,形象代言人就是蟑螂。以今天的眼光看,這就是大自然蓬勃的生命力。但古人缺乏現代知識,對這種生命力越想越感覺奇妙,所以用上了“天地之心”這種很有奇幻色彩的大詞。
接下來,天地萬物和我們一體,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從朱子理學的立場來看,這個說法倒也算是合情合理。終極天理只有一個,我們可以叫它“太極”——從字面理解,“極”就是頂點,“太極”就是絕對頂點,再也沒有比它更高的了。萬物之中都有這個“太極”,所以從“太極”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和我們確實是一體的。
很多人不理解:“難道‘太極’分裂成千千萬萬份了嗎?”
“當然不是,”朱熹借用佛家“月印萬川”的比喻,這樣說道:“天上的月亮只有一個,但倒映在江河湖海,隨處可見。”
古人很難轉得過這個腦子,總會不自覺地認為“理”或者“太極”是一種實實在在的東西。朱熹自己也被繞進去了,“月印萬川”反而弄巧成拙。今天我們可以借助一下物理知識:萬事萬物都遵循四大基本作用力,但沒人會問這些力是不是被分裂了,原本是不是只有一份?
但是,即便在理學框架里,我們仍然會有困惑:“就算是我的心端正了,我的氣順了,那也只能說明倒映在我這一片小水塘里的月亮明亮起來了,天上那輪月亮難道也能跟著亮起來嗎?”
(3)神學腔調的儒學
按照理學的修養原則,我們可以把自己的內心當做一個骯臟的水池,我們每天每刻都要勞心勞神地把臟東西清理掉——除了清理舊有的臟東西,還要清理每天每刻新落上的臟東西。等完全清理干凈了,月亮的倒影分外光明,和天上那輪明月一模一樣。這個時候,我們的心就是只有天理而毫無人欲的狀態,這就是理學家心目中的理想狀態。
當你清理好自己這片小水池,池水中倒映的月亮和天上的月亮,以及千千萬萬個水池倒影中的月亮都是同一個月亮。從這個意義上說,天地萬物和你是一體的,你的心端正了,天地之心也就端正了,你的氣順了,天地之氣也就順了。
但問題是,這又如何呢?當你放眼四望,別人該歹毒還是歹毒,世界該無序還是無序。除了你自己,你沒有改變任何人、任何事。
更要緊的是,你有沒有覺得朱熹這套道理太迂回呢?
之所以這樣迂回,正是因為《中庸》原本那些話是寫給君王看的,朱熹要把它的讀者變成天下人。讀者變了,原來的道理就說不圓了,只能用上九曲十八彎的辦法。
今后我會講到基督教神學,有一位中世紀神學大師托馬斯·阿奎那,生活時代只比朱熹略晚一點。我們向西方讀者介紹朱熹,會說他是中國的托馬斯·阿奎那。阿奎那的代表作《神學大全》就很有朱熹的風格。反過來看,可以說朱熹這套理學很有神學腔。如果說儒學是中國人的宗教,可以稱之為儒教的話,那么這話拿來說理學倒還有幾分在理。
今日思考
理論上說,依靠個人的修心養性,最后達到正天地之心,順天地之氣,這樣的人當然最有資格治理天下。但是,在科舉的時代,這該讓主考官怎么判斷呢?
是啊,天地之心到底正了沒有,天地之氣到底順了沒有,這種事玄而又玄的,好像真的沒法檢驗。現在,請你好好設想一下:如果你是朱熹,你會怎么解決這個問題?
今日得到
唐朝對“中和”的官方解釋:“中和”這番話是對君王講的,如果君王把“中和”精神發揚光大,使陰陽不亂,那么天地自然會秩序井然,社會自然會欣欣向榮。
朱熹對“中和”做出全新的解釋,原本給君王一個人講的道理,于是變成了給千千萬萬人講的道理。這種錯位,造成了解釋上的迂回曲折。
吳軍 第238封信丨藝術品是否值得投資?
我們在之前的來信“投資101”系列(第145~153封信)中,提到過藝術品的投資,但是沒有建議大家去投,今天就來說說原因。在介紹藝術品的價值是由什么決定的之前,我們先來看一個名詞——梵高指數。
日本人對梵高的繪畫情有獨鐘,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梵高的繪畫深受日本浮世繪的影響。浮世繪是日本的一種版畫形式,是反映江戶時期的市俗生活的風俗畫。它注重感官刺激,迎合市民們“活在當下”的生活哲學。
浮世繪打破了古典創作規則,采用了非嚴謹科學的透視關系,比如散點透視法、前縮透視法和重疊透視法。
這些版畫最早是作為日本商品的包裝紙傳入歐洲的,但就是這些包裝紙,在繪畫非常繁榮的歐洲一登陸,就給尋求創新的畫家們帶來了全新的感受。
它對于當時的歐洲印象派繪畫的沖擊最大,這既包括了內容上的平民化,也包括讓歐洲畫家們耳目一新的藝術構圖方式:在放棄了透視之后,一樣可以表現遠近關系,線條和無陰影的平涂一樣可以帶來立體效果和體積感,而鮮明的色彩更具裝飾效果,非單一主體使畫面能容納更廣泛的內容。
在浮世繪的影響下,后期印象派側重描繪現實生活。在繪畫技巧上,不再像古典派那樣把陰影抹得看不出線條,反而強調平面涂色,不加陰影,保留線條,用色也非常大膽艷麗。后期印象派甚至放棄了西方繪畫最值得驕傲的嚴謹的透視關系。
正是因為浮世繪對歐洲后期印象派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日本人對后期印象派的畫家,比如梵高、塞尚等人的繪畫非常喜愛。每當經濟發展良好,大公司老板收入增加,他們就會有人想要去購買梵高等人的繪畫。
由于日本資本的加入,使得上個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期間,后期印象派繪畫的價格飛漲,也不斷打破世界繪畫拍賣紀錄。比如日本商人Ryoei Saito在1990年花了7800萬美元買下了雷諾阿的代表作《蒙馬特高地加萊特磨坊的舞會》( Le Bal au Moulin de la Galette),隨后,他又花了8250萬美元購得梵高的《嘉舍醫生肖像》 (Portret van Dr. Gachet)。
到了90年代后期,日本經濟開始衰退,日本人的購買力大減,以梵高為代表的后期印象派的繪畫價格也大減。幾年前我在日本,看到畫廊里一些雷諾阿、塞尚的畫,價格只有200多萬美元。因此,人們說梵高等人繪畫的價格可以反映日本的經濟情況,于是發明了“梵高指數”這個名詞。
講到這里我們不禁要問,那些繪畫盡管非常珍貴,但真的值上千萬,甚至上億美元么?(在歷史上,奧地利畫家克林姆特的代表作《阿黛拉》在2006年以1.35億美元的高價出售,而波洛克的“涂鴉”《1948年第5號》居然賣了1.4億美元)
(左)曾經創造拍賣紀錄的奧地利畫家克林姆特的《阿黛拉》(右)波洛克的《1948年第5號》
這個問題其實很難回答。藝術珍品具有藝術性和稀缺性,因此很多人愿意花大價錢收藏它。然而,它又具有非必需性,遇到戰亂,既不能吃,也不能喝。從這個角度講,它們的價值可能被夸大了。
由于藝術品的這兩個特性,能否通過收藏藝術品獲利,是一件非常不確定的事情。不過,過濾掉短期市場波動的噪音,藝術品投資獲得回報在長期看來是相當普遍的,而這背后也有它的規律。
先說說什么樣的藝術品值錢。我在之前第14封信中講過文物的價值取決于文物性、藝術性和稀缺性,藝術精品也是類似,它的價格取決于三個方面——藝術性、稀缺性以及前面提到的梵高指數。
我們首先來看看藝術性。很多人都講,藝術性是很主觀的事情,這個話確實有道理。大部分人會說,畢加索的繪畫有什么好,在不喜歡它的人看來,那些繪畫確實不值錢。那么藝術品中藝術的客觀性體現在哪里呢?那就是要反映時代的特性。
歷史上不同時期比較有名的幾幅油畫包括:
尼德蘭(即今天的荷蘭)畫家揚·凡·艾克的代表作《阿爾諾芬尼夫婦像》。這是最早的油畫之一,因此它的最大價值就在于它開創了油畫。這幅畫如果拿出去拍賣,價格可能高得難以估量,但是作為它的擁有者,倫敦國家美術館 (The National Gallery)? ? 將其視作鎮館之寶,是不會拍賣的。
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在畫中,達·芬奇采用漸進的輪廓,代替之前繪畫要勾畫人物清晰的輪廓,使得畫面非常有立體感。這也反映出油畫技術在那個年代開始成熟。
米開朗基羅的《創世紀》(西斯廷教堂天頂畫),這可能達到了繪畫本身的頂峰。
既然米開朗基羅已經把繪畫畫得特別好了,那么畫得再逼真也就沒有意義了。于是,后來的畫家都要彰顯個性。如果一種繪畫的個性和那個時代相吻合,那么那一類的繪畫喜歡的人就多,也就值錢。
在19世紀末期,由于光學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人們對光線和顏色關系的認識比以前有了巨大的提高,加上油畫顏料可以放到牙膏管中,因此外出寫生變得非常方便。這時,反映光與影的印象派開始興起。如果在這個時期還要模仿米開朗基羅的繪畫,那么未必會有市場。
因此,繪畫的藝術性在于,它的藝術家能夠懂得時代,引領時代,任何時期模仿別人的風格,哪怕畫得再好,也不值錢。
總結一下,判斷一幅繪畫的價值首先要看它的風格是否與當時的時代相契合。當然,在每一個時代,都有開創性的大師,以及藝術的跟隨者。羅丹評價后一種人時說,“蹩腳的藝術家使用別人的眼睛觀察世界”,講得可謂入木三分。
一個二流的藝術家,一輩子的繪畫加起來,可能都賣不出一幅一流繪畫的價格。在歷史上,只有一流藝術家的繪畫才有升值的空間。很多人以為一幅畫只要是古畫就值錢,這完全是誤解。我在拍賣會上見到過19世紀70年代的大幅油畫,加上畫框還不到1000美元,今天訂做一個那樣的畫框,恐怕還要七八百美元呢。我還見過一幅20世紀30年代的日本繪畫,拍賣的價格只有七八百美元。
因此那些現在想花點小錢買一個不知名的畫家的繪畫,期望傳給孫子時能值錢,這種想法是異想天開,50年后,那幅畫的價錢恐怕連存放它的那一小塊(房屋)占地的價錢都不到。很多古畫不僅不值錢,甚至還被用來涂掉表面的油彩用作偽造當時名畫的帆布。20世紀中期荷蘭畫家米格倫(Meegeren),就把18世紀的“古畫”還原成畫布,偽造大畫家維米爾(Vermee)的繪畫。這個故事后來被拍成了電影。
決定繪畫價格的第二個因素是稀缺性。很多畫家創作了大量的繪畫,雖然水平很高,但是由于數量太多,很難賣出天價來,比如魯本斯的繪畫。對于那些還活著的一流畫家,因為大家不知道他們還能夠畫出多少畫,因此一般價格漲不上去。
歷史上發生過這樣的事情,一個收藏家把兩個同樣的花瓶買回來,砸掉一個,讓另一個的價格增長數倍,因為這時候別的收藏家就沒有指望再能找到第二個了。至于二流畫家的繪畫,本身數量太多,畫更是多得數不清,盡管個別人通過炒作在短時間里將價格炒上去了,但是無法持久。
影響價格的第三個因素實際上是宏觀經濟的因素,而梵高指數就說明了這一點。在俄羅斯私有化開始之后,涌現出來大量的富豪,他們熱衷于收藏自己國家一流畫家的繪畫,在很短的時間里,將那些畫家的畫炒高了大約10倍。
我曾經關注過一位非常有天賦,風格獨特的畫家卡拉斯尼安斯基(Anatole Krasnyansky),最初他的繪畫只要幾千美元一幅,短短幾年之后等我真想購買時,已經漲到幾萬美元一幅了。當我再猶豫了一兩年后,他的手壞了不能夠再畫畫了,從此他的真跡變得一畫難求了。
類似地,當10年前中國的富人開始投資藝術品時,一線畫家的繪畫價格漲了上百倍。當然,一些人講這里面可能也有洗錢的因素。
從歷史上看,藝術精品的回報是相當高的,從二戰后算起,它是唯一回報高于股市的投資方式。很多人看到這樣的統計數據都覺得藝術品是好投資,但這只是表面現象。
由于那些歷史上的名畫,以及像畢加索、夏加爾這樣近代大畫家的繪畫占了交易額的很大一部分,而且貢獻了絕大部分價格的增幅,一般作品的價格其實沒有什么變化,甚至還趕不上通貨膨脹的速度。這也就是說,整個市場的回報和老百姓無關。
因此,除非你打算花幾千萬買一幅畢加索、夏加爾或者唐伯虎、仇英的畫,否則投資不太可能有好的回報。這也就是我不建議大家投資藝術品的原因。
很喜歡的一位藝人林依輪是靠投資藝術品發家的。
萬維鋼 日課204丨主要看氣質
今天咱們說個輕松點的話題,談談長相的重要性。“主要看氣質”這句話入選了2015年十大網絡用語,一般似乎是用于發自拍照的場合 —— 就算我的長相先天條件一般,但是我氣質好啊。那“氣質”到底有多重要呢?非常,非常重要。
傳統智慧要求我們看人要看內心,謹防上了“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當。可是現代社會是個陌生人社會,這個傳統智慧就不太實用了 —— 我們每天要接觸很多人,怎么可能一一了解別人的內心?你就得通過觀察外表,迅速判斷。
隨便給你一個人,你馬上就能對這個人產生一個第一印象,這是人人都有的本能。而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個研究,說的就是這個本能其實非常強大。
你只需要0.1秒的時間,就能對人做出相當“靠譜”的判斷。
我要說的是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亞歷山大·托多羅夫(Alexander Todorov)五月30日發表在 Aeon 上的一篇文章,“第一印象很重要”( First impressions count )。這篇文章說的是包括托多羅夫本人在內,各國心理學家在過去幾十年的一系列研究。這些研究的結論用一句話總結,就是 ——
我們只需要0.1秒,就能只憑照片判斷一個政客的能力是否勝任,而這個判斷結果又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選舉結果。
托多羅夫在實驗室證明,受試者們第一印象覺得哪個政客看上去更有能力,這個政客最后往往就真能當選。
這個結論有點太驚人了。事實上,托多羅夫的研究組第一次發表相關的論文 —— 還是發表在最頂尖的《科學》雜志上 —— 就遭受了強烈的反對意見。有人說你們肯定搞錯了,你們用的受試者早就認識那些政客,你所謂的“第一印象”根本就不是第一印象。
但是別著急,心理學家有各種辦法驗證這個結論。比如說,讓瑞士的小學生判斷法國議會選舉的候選人,讓美國和瑞典的受試者判斷芬蘭的選舉,讓美國受試者判斷保加利亞的選舉,讓美國和印度受試者評價墨西哥和巴西的政客……在這樣的研究中,受試者根本就不認識那些候選人,也更不可能了解他們有什么競選綱領 —— 但就是這樣,受試者純粹看臉評判的結果,居然就和真實選舉的結果高度一致。
而且你真的只需要0.1秒。實驗室里讓受試者看照片分別看0.1秒、0.25秒、2秒或者不限時間,結果都差不多。事實上,想多了反而不好 —— 如果你讓受試者必須“刻意地”看照片,要分析為什么這個政客長得像是有能力的,他的判斷反而不準確了 —— 本來就這么一張照片,哪有什么可“刻意”的。
0.1秒。鋪天蓋地的競選廣告、煞費苦心的綱領設計、費盡口舌的演講和辯論,可能都不如這0.1秒的第一印象作用大。“氣質”就是這么重要。
當然,實驗室里是只看長相,而真實的選民除了長相之外,還會受到競選綱領、辯論、廣告曝光度這些因素的影響。那么在真實選舉中,“氣質”有多大作用呢?答案是很大 —— 有人估計,氣質的作用大約相當于10%到30%的選票。這就難怪小學生光看臉就能預測選舉結果。
注意,這個“氣質”必須是“看上去很有能力”這種氣質。研究發現,像長得是不是漂亮、有沒有吸引力、看上去是不是誠實、是不是外向,這些作用都不是很大,“有能力”是最關鍵的當選氣質。
可是“看上去有能力”,是個比較籠統的說法。聰明也是一種能力,有決斷力也是一種能力,到底是哪種能力最受歡迎呢?這就取決于當時國家的情況,和你是哪個黨派的了。
咱們也來做個測試。下面這兩張臉,請問你會選誰當總統?
左邊這張臉,A,看上去更有男子漢氣質,更強硬;右邊的 B,看上去更聰明,更和氣,也更討人喜歡。
實驗表明,選 A 還是選 B,取決于現在國家是處于戰爭時期還是和平時期。戰爭時期人們更容易選 A,和平時期人們更容易選 B。
這個結果非常非常有意思,因為上圖的 A 和 B,其實一個是小布什,一個是當初跟小布什競選總統的約翰·克里!也就是下圖,C 和 D ——?
當然你完全沒看出來。事實上,A、B 這兩張圖,是用 C、D 這兩張圖減去30個男子合成的“平均臉”之后得到的結果。這倆人競選的時候美國正在打反恐戰爭,小布什順利當選。
再來一題 ——?
這張圖測試的是“支配力”,或者說“統治力”的作用。左邊這張臉看上去是為女性,很平和,有一種包容的感覺,不是高壓支配;右邊這張臉是男性,一看就是高壓支配型,非常強勢。你選誰當總統呢?
研究顯示,這和你是哪個陣營的人有關。左翼自由派的人傾向于選左邊這個人,右翼保守派的人傾向于選右邊這個人。這跟我們平時的印象一致,保守派就是喜歡強勢的人。
那如此說來,政客競選的時候豈不是應該非常重視自己的形象嗎?正是這樣。下面這三個照片,中間的是某丹麥政客本人,左邊是把他 PS 成更謙虛包容一點,右邊是把他 PS 成更強勢支配一點 ——?
照片上看是非常非常細微的差別,但是結果不出所料,左邊的照片對自由派更有用,右邊的照片對保守派更有用。
事實上,從林肯開始,政客就非常重視自己的外表。林肯長得不見得漂亮,但競選總統不是找對象,林肯特意留了胡子,就是為了讓自己看上去更“有能力”。
研究顯示,氣質,尤其是在一個政黨內部初選的時候特別好使。這時候幾個候選人的政治理念都差不多,爭奪的都是一個派別的選民,別的因素可能就都沒有氣質重要了。
咱們想想這件事。一方面來說,這是選舉制度的悲哀!這么重要的選舉,你居然來個“主要看氣質”?可是選民也的確很無奈,大多數人平時根本不關心政治,這么多候選人的確不知道該選哪個。想要一個一個了解,實在費時費力 —— 而且也不值得,畢竟我這區區一票,對大局幾乎沒有什么作用。
所以,黨內初選主要看氣質,最后大選主要看黨派,恐怕是最常見的投票策略。
另一方面,這個結論也告訴我們,如果你要經常跟陌生人打交道,那可真是得重視外表啊。我就看過一些研究,說參加找工作面試,你給人的第一印象,不但能決定自己是否會被錄用,而且還能決定自己進入這家公司以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受到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