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各大媒體平臺都在報道一條題目為《上海家長委員會選舉,炸出各路大神精英》的文章,文章主要內容為:上海某小學成立家長委員會,對會長一職進行公開選舉。學生家長踴躍參選,各自亮出資深背景、高端職業,旁人、看客無不自慚形愧。
就是這樣一條“影響既不廣,色彩也不鮮明”的普通事件一時間鬧的沸沸揚揚,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連每天早上上班所乘的公交車上的移動端媒體都在輪播轉載這一事件。
當我剛看到這條消息時有些“不明所以”,在我記憶中,學校有由“各學科課代表、勞動委員、紀律委員、班長等”組成的班委會,從未聽說過“家委會”這一組織名稱;至少在我那個年代、我所上學的城市是沒有學校設立這一組織的。但我畢竟是上個世紀的人,可能是時代不一樣了,凡事都講求推陳出新。
從上圖可以看出,學生家長對競選還是很響應號召的。紛紛“八仙過海,各顯神通”般的開始在班級群里“自報家門”,有勇氣、有信心參選的要么是海歸背景、要么是名企高管,就算是一直在國內混,起碼也要標配個985的碩博身份。在這樣一個“臥虎藏龍”的群里,要是只有個211學歷或更低一些的層次,應該都不好意思說話了,只有默默點贊、怨自己不爭氣的份。
這條新聞的背景發生在上海,“魔都”屬性加上寸土寸金的環境,涌現一些高就業、高學歷、高層次的“三高”人群其實不足為奇。從事情自身角度出發,與今年發生的“榆林產婦事件”、“深圳托兒所虐童事件”相比,根本就是小巫見大巫。沒有惡性傷害、毀三觀等惡劣影響不說,反而多了一份家長對公共教育事業的熱衷與支持,屬于在這個“幺蛾子亂飛”的當今社會中難得的良性刷屏事件。按常理來說,這種“小事”應該連刷屏的資格都沒有;但它確實是火了,而且非常火。
新聞的傳播離不開其土壤,而屏幕之后的“每一個關注社會的人”就是其“土壤”。探究這一事件刷屏的背后根源,其實就是在探究當今社會的價值觀導向。
我們首先要明白,學校設立家委會的初衷是什么?先說一件我小時候的事。
在我上小學的時候,我們班主任的丈夫是我們當地報社的編輯。班主任為了鼓勵我們多寫作文,告訴我們:只要寫的好,就可以發表到報紙上。在當時“新媒體”格局尚未形成、傳統媒體一家獨大的環境下,自己的文章能在全市發行的報刊上發表一次,算的上“光耀門楣”了。有了“當公眾人物”的誘惑,還有“近水樓臺先得月”的便利,我們班當時的確掀起一股“創作潮”。同學們一個個開始“揮毫潑墨、筆走龍蛇”,唯恐失了先機,讓他人先“光耀了門楣”,自己又不免成了“別人家孩子”的犧牲品。
這也是“社會成年人利用自己的社會屬性干預未成年人成長規劃”的一個典型例子。“干預”這個詞聽起來像貶義,有約束、限制的意味;但其實是中性詞,無論學生還是成年人,誰不是或多或少受到旁人的干預呢?
在校靠老師,在家靠父母,學校設立了家委會,方便了兩方聯動共同抓好孩子的教育問題、安全問題,總的來說——一切都是為了孩子。我想,學校成立家委會的初衷也正是在此。你家爸爸是警察,學校附近有可疑人員可以向他反映,做到防患于未然。他家媽媽是醫生,誰家孩子不舒服可以就近咨詢,免去醫院排隊、掛號之苦。歸根結底,這是一種社會資源多樣性的再利用,是正向積極的。家長們踴躍報名,既體現了對學校工作的支持,也體現了全社會對孩子的責任心。
但是,新聞中的這次家委會會長選舉,有些劍走偏鋒了。
競選會長,能力是一方面,有了能力才能為大眾提供更優質、更全面的服務與便利,肯定是更受歡迎的。但是萬變不離其宗,能力越大的同時,責任也就越大,這個宗就是——對孩子的那份責任心。家委會作為公眾服務性部門,能否做到對所有孩子均盡到那份“會長”職責,能否做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才是最關鍵的地方。
家長們“百花爭艷”的同時是否有考慮過:自己背后應盡到的是什么樣的一種義務?盡這種義務與自己畢業于某名校、自己是某學歷、某國留學歸來有沒有什么必然性?如果學歷和責任心可以劃等號,那干脆不要搞選舉了,大家湊在一起,直接曬一下學位證就好。
例如圖2中那位家長,先是說畢業于美國某大學,進而又說自己與孩子爸爸均就職于金融領域。但是當話鋒一轉說到個人作用時便只剩下兩項“給班級拍照片和協助主持工作”,前面那一堆介紹儼然成了畫蛇添足之舉。倒不如發揮專長,辦一些外語沙龍、“壓歲錢怎樣規劃更合理”講座來的更有裨益一些。
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我為什么不接你的傳單》中舉過一個“賣紅薯的老太太”的例子來闡釋過一個觀點——任何良性事件,只要參與的人多,就一定會以亂象收尾。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搜那篇文章。
這不,這次選舉就出現如下兩位。
這樣的人你如果說他炫耀,別人會說你“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但那如果不是炫耀,你又很難理解他說那一堆風馬牛不相及的條條框框是為哪般。個中滋味,相信只有當事人自己心知肚明。
人雖具有獨立個體與人格,但同時又很難游離于群體之外,個體受到群體向心力的影響而產生軌道偏移是再正常不過的事。隔壁家孩子報了XX學習班后成績提升了,我怕我家孩子落下,也要送去學習。同事買了新款IPHONEX,走到哪都受人矚目,我要是不買豈不是跟不上潮流了?那誰誰家媽媽精選會長時拿出“高大上”履歷,我要是不露兩手,會不會讓孩子抬不起頭?
對此,只能說。
學歷高,做學問是把好手,但并不能證明你更懂孩子;在名企任高管,踏職場如履平地,但并不能證明你更愛孩子。
家長們也許是攀比、也許是證明能力、也許只是提供一份參考簡歷的同時,是否也應該表達一下自己所理解的委員會會長應盡的責任與自己所能盡到的義務呢?
如果單純只是看別人渾身是金,自覺不爽;于是也要自報一下家門,圖一時口快。那這本身就是在向孩子灌輸錯誤的價值觀。那些沒有顯赫背景的孩子,會以自己父母的學歷低為恥;會樹立有背景就能搞特殊化、就能當干部的錯誤理念。最后受害的難道不還是孩子么?那么我想,這次家委會的設立,就真是本末倒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