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到,新年到;
穿新衣,戴新帽;
打燈籠,放鞭炮;
敲大鼓,舞龍獅;
寫對聯,貼門神;
迎財神,接元寶;
家家戶戶樂逍遙,樂逍遙!
歡快的童謠唱出了年俗,也勾起了關于過年的種種記憶。記憶深處,有那么一張相片,渺遠而又清晰。
我記得曉健姐姐躍躍欲試地要點燃一顆雷電光,我記得曉梅姐姐緊緊蒙住我的耳朵,我記得老王家的娃們各個害怕又期待那一聲炮響,期待無比快樂的新年的到來。
三十多年后,我對這張照片的找尋,驚動了老王家的老老少少。舅舅、大姨、表舅都在翻找自家的相冊,又幾乎同時找到了這張相片,找回了屬于我們的共同的過年記憶。
上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的春風已經吹拂到了我的家鄉廣西柳州,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穩步提高。我記得,那個年代,長輩給我們的紅包里已經有十元大鈔了。
拿到壓歲錢,我們最喜歡買的就是鞭炮。街邊小商店里,鞭炮有一封、一掛、一卷和一盤,從這些量詞里,你就能估摸出數量的多少。
一封,巴掌大小,一般一塊錢就能買到。把穿在中間的一根長引線拆下來,可以分出二十多顆小炮。
一掛,直尺長短,一般要花個兩三塊吧。一串小炮上,是兩個大炮,如果一起點,最后就是砰砰兩聲。
一卷,如一個大大的月餅。細細拆解開,最后是一個粗壯的雷電光,這樣的雷電光炸開,響聲和威力都是驚人的。
一盤,則比臉盆的直徑還寬,一般是除夕夜吃團圓飯時點的,有一千響之多。而且大炮小炮交替,雷電光殿后。炸開時火光十射,響聲起此彼伏,好不熱鬧。
除夕之夜,炮仗聲伴著嬰兒的啼哭聲,煙火氤氳處,是一張張漲紅的臉龐,這就是記憶中特有年味的一個畫面。
一般的孩子,哪有機會點一盤炮,能有一封炮玩玩就很滿足了。而且我們也舍不得一次點完一封,而是一定要拆解成一顆顆的點。
把小炮插在墻縫里,炸開冒出一縷煙;把小炮埋在紙盒下,炸得紙盒四分五裂;把小炮點燃丟進水中,咕嘟的悶響聲惹人發笑;甚至把小炮塞進牛糞里,炸開不僅有響聲,還有味道。
現在回想起,那種快樂的滋味,是過年獨有的。
偶爾有長輩把一卷炮拆開,就會挑出雷電光獎勵給我們。但雷電光可不是誰都敢點,只有大孩子才有那個勇氣。
曉健姐姐天性大膽活潑,巾幗不讓須眉,作為老王家第二大的姐姐,點雷電光的使命當仁不讓。
她眼睛盯著雷電光的須(引線),右手拿著香,身子向前微傾,神情篤定。
而我們,四五歲的小屁孩們,興奮又害怕的蒙住耳朵,臉都笑擰巴了。
給我們拍照的,是我的大姨夫,也就是曉健姐姐的父親,一位退伍軍人,一位文藝愛好者,他用海鷗相機和樂凱膠卷記錄了這珍貴的時刻。
再仔細看這張相片,我們的穿著,也很有時代的特點,更有新年的氣息。
猶記得我的兩位阿姨是商場的售貨員,因此每每新年來臨之際,商場進了新的童裝,阿姨就會叫上娃娃們去試穿。
大人們拿著衣服在我們身上比來比去,每家人給自家娃選上一件,新年時避免撞衫。但不管怎么選,紅色總是新年新衣的主題色。
相片中,曉健姐姐穿的紅白相間的外套,在那個時代有個特別的名字,叫做“太空衣”。現在想來,也許表面的材質和人們想象中的太空服相近吧。
而曉梅姐姐,作為老王家的大姐,穿的是一件大紅色的中山裝,頗有大家閨秀的風范。
中國韻味的穿著與港臺風尚的打扮,是那個時代交織在一起的兩股潮流。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爆竹聲響過了層層疊疊的歲月,現如今,相片中年紀最小的娃都已經年近不惑,我們也很難有機會在新年時再聚在一起。但我們各自家庭的老相冊中都存留著這張相片,存留著屬于個人、家庭、國家、時代的共同記憶。
一張相片里的過年記憶,一段記憶里的中國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