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家小編樂樂即將3歲4個月了,幼兒園學齡也將近1年,時不時會和朋友聊起選幼兒園的這個話題。說實話,教育這個事兒,一百個家庭有一百個想法,沒有標準答案。之前答應一個朋友說寫篇總結做分享,拖延癥犯了好尷尬。為了這個大美女,我今天一定努力總結,聊一下我們小家庭對教育的看法、尋找幼兒園的經歷和發現,給大家做個參考。這篇先談談我們對教育的想法。
我和副主編圓圓,在還沒認識彼此的時候,就有一個共同的想法,就是自己未來的小朋友不走“中國式傳統公立教育體系”。其實我們兩個很多想法都無比合拍,以后可以分享我們探討過的所有話題,哈哈。關于教育的想法,一是源于我們自身經歷的反思,二是面向未來的思考。
先講講我們的自身經歷:
我和圓圓是在兩種截然不同的教育體系中長大的,我是最傳統的分數決定一切,三好學生才是硬標準的重點高中,之后來到更加傳統的以進入體制內工作為“上大舞臺、走主流路線”為宗旨的理工科大學。我的家庭也采用的是嚴格控制,讓我成為一個“根正苗紅”的老黨員,并積極向體制內靠攏這么一個培養方式。從高一到大四之前的我極其閉塞和壓抑,直到保研之后的暑假和之后的研究生生涯,我才開始反抗既有的路線,不懈折騰成現在的自己。我到現在還深刻記得畢業前幾年,那種被拋向社會洪流的無助感,不知道自己是誰,喜歡什么,要什么。
圓圓少年時代的關鍵期是在外國語學校度過的。在這所學校里,他很早就開始讀哲學和在天文臺觀星,年輕的英語老師會帶著他們一起欣賞梵高和葉芝,校長和他可以平等對話并接受他的提議,心理老師也提供很好的疏導建議支持他們成長。數年后,我和他一起參觀校園,看到哲學社、天文物理社、藝術社的那些社團招募和報告,還有赫然刻在墻上的 “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Albert Einstein”,我忍不住流下眼淚。因為直到大學的時候,我們墻上刷的標語還是“學海無涯苦作舟”……這所學校里面的優秀學生大多選擇在中學或大學階段去國外留學。
如果有這樣兩所學校,你會讓你的孩子走哪條路呢?我身邊還有去了英國留學學渣變學霸的閨蜜,在國內的高壓管制下戰戰兢兢,到了英國卻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一秒鐘變學霸,人的性格也更加自信,很好的掌控著自己的人生。跟周圍傳統公立教育的朋友們聊天,大家最常提起的兩個詞是“恐懼”和“迷茫”。恐懼的是懸在腦袋上那根分數的指揮棒,迷茫的是一路向著學霸狂奔完了,卻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做了十幾年的好學生,然后呢?
我心目中最好的孩子的成長過程,是希望她能活得更自我,接受教育是她發現自己和世界的過程。她學習的動力系統是來源于興趣和好奇心,而不是對外在壓力的恐懼。昨天跟朋友打趣道,埃隆馬斯克的他們兄妹三個,才是我心目中絕佳的例子,他的小妹妹在14歲的時候可以獨立做決定賣掉家里的房子,逼著媽媽奔赴加拿大……扯遠了。
再看看未來:
現在的時代跟我們兒時非常不一樣,是一個全球競爭、科技爆發的年代。我們的孩子真正的生活時代又是20年后的未來,他們會生活在地球村,殘酷一點的說他們要面對激勵的國際競爭;不僅如此,20年后的人工智能進化成怎樣的形態是一件思細級恐的事情,他們必須要跟人工智能PK。我們的孩子有什么資格在這場生存戰爭中幸存下來?又有什么能力可以活的很好?他們需要及早做好準備。她要了解自己的熱情所在、長處以及有足夠的精力投入,她要了解外部世界的變化、社會運行的法則和機會點,她要做很多很多嘗試。
當然小朋友的教育支持系統家庭排第一位,可學校依然重要,因為那占據了他們每天寶貴的6-8個小時,涵蓋了他們一生記憶力高峰(9歲)的時段,影響和塑造著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氣質。我和圓圓堅定了我們想要的教育模式,就必然選擇創新式教育——珍視孩子個性發展的私立/國際學校。有人會說到錢,金牛座這么接地氣的星座怎么會沒考慮過這個問題:讀國際教育的學費比一個老舊的學區房便宜太多(別把房產投資和孩子教育捆綁在一起),豐富的課堂活動免了我好多調研和投入的功夫,多元化并有趣的同學是他們未來重要的人脈網。這下子,是不是感覺很值得?
所以我們在發現有了樂樂的時候,毫不猶豫的就選擇去美國生產(原創I美國生娃娃攻略),沒錯這就是一盤大棋,哈哈。之后下一篇,我會講講在廣州找尋幼兒園的經歷、感受和最后選擇的標準。
周昊 2017年2月18日
Project ZJ Day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