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認真生活學習的日子,我的情緒變得很負面,覺得自己是個廢物。
睡前讀了《抱住“棒棒”的自己》中“自我妨礙”那一節,突然覺得這說的不就是我嗎?最重要的事情不第一時間做,先做其他的事情,最后最重要的事情沒有做好也覺得可以接受,那種感覺不太好,但是確實感覺自己掌控了一些東西,所以一直深陷其中沒有解決。這才知道原來是“如果投入70分,我得到的只是70分,甚至得不到,我可以接受;倘若投入了100分,得到的卻是70分,甚至0分,這太打擊人了。為了避免“努力卻失敗”導致的自尊受損,我們常常做不到全力以赴。”
交朋友也是這樣,也許碰到了有好感的人,我會覺得自己會失敗,不如自動選擇失敗,至少我掌握了主動權,那這樣我連那成功的機會也放棄了啊,這種想法實在是太傻了。既然我都能直面提前失敗的后果,為什么不能爭取后再面對失敗或者成功呢?
我還以為我不爭不搶,原來只是害怕投入罷了,可惜精力與時間并沒有被節省,而我得到的也只是一次又一次主動選擇的失敗罷了。我真鄙視這樣的自己。不過好在及時發現這個問題,以后切勿再犯傻了啊。
《我曾七次鄙視自己的靈魂》——紀·哈·紀伯倫
第一次,當它本可進取時,卻故作謙卑;
第二次,當它在空虛時,用愛欲來填充;
第三次,在困難和容易之間,它選擇了容易;
第四次,它犯了錯,卻借由別人也會犯錯來寬慰自己;
第五次,它自由軟弱,卻把它認為是生命的堅韌;
第六次,當它鄙夷一張丑惡的嘴臉時,卻不知那正是自己面具中的一副;
第七次,它側身于生活的污泥中,雖不甘心,卻又畏首畏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