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就是種下什么因,收獲什么果
兒童的所有活動都在反映他全部的生活和整體的人格,如果我我們不了解他行為中隱含的生活背景,就無法理解他做的事。
昨天孩子的一句話讓我很震驚,她對著我和她媽媽說,你們看起來就像陌生人。
孩子12歲以后叛逆,不聽話,喜歡頂嘴,喜歡我行我素,不懂體貼和換位思考,這些都是家長在兒童和少年時期教育方法和理念有問題才會出現這樣的后果。
我記得我家老大在八歲之前,我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出現偏差,對孩子的態度很惡劣,比如在寫作業的時候,心理的狀態就是感覺不會做題,然后很喜歡那種訓斥人的感覺,所以,有時候打手心,有時候罰站,很少搞教育,談心,堅信只有嚴格加體罰學習才有好的效果。
通常當她作業做錯的時候,我甚至都有些暗自慶幸,就喜歡孩子被訓斥很無助的樣子,因為孩子做錯一些事情,我大聲咆哮,所以在后來的生活中,我發現孩子膽子特別小,不自信,不大方,又因為我嚴格的要求,在孩子做一些事情的時候,還容易走極端,后來我才清楚這些表現都源于孩子的沒有安全感。
記得一次,孩子很認真的告訴我,爸爸,你知道嗎,那次我因為做錯一道題目,你很兇狠,好像一只老虎,咆哮起來,想吃掉我的樣子,我當時很害怕,那種無助的感覺,我一輩子都忘不掉,現在想起來,還是那樣的感覺。
當孩子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我開始反思,很多時候,我們父母很多時候都不是圣人,都是表面一套,背里一套,在以往的教育中,我們不能換位思考,不能關注孩子所想,所思,不能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不能呵護,不能保護,甚至在有些時候,還傷害了孩子。
正是那些我生活中對孩子教育的誤區,一些不好的做法,終究是埋下了后果的因。
現在雖然我很注意教育孩子的一些方法,但是,她在小時候受到的那些不科學的教育方法依然存在著影子,比如,有時候孩子很急躁,也很焦慮,因為在我們在教育她的時候,對她態度粗暴,有時候大吼大叫,然后自然而然的孩子在我身上完美繼承了這一特點。
當在學習或者生活中遇到一些小的挫折的時候,比如不會做一道題目,妹妹無意冒犯了她的學習的時候,她有時候會極不耐煩發脾氣,當面對她這種脾氣的時候,我們做父母也只能是靜靜等待,等她平靜下來,然后再解決這些問題。
由于在學習上嚴格要求,導致孩子很擔心焦慮,比如,在學習上,因為是網課教學,她會很擔心其他的同學會不會更認真,學習上更加付出,所以,有時候多少的表現出了一些焦慮,她會抱怨紙張不適宜書寫,會抱怨筆不好用,也會抱怨網絡不好,我知道這一切都源自于孩子本身內心的不安全感。
孩子因為小時缺乏安全感,所以在進入青春期后她會學習各種的技能來證明自己很優秀,很全面,這種超越來源于孩子小時候的自卑,因為沒有安全感,孩子就缺少自尊,因為缺少自尊,就會有不安全感的感覺,所以,孩子很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
在一次吃飯回來,我帶孩子參加了,在飯桌上,孩子和在桌的成年人,聊起了當今的國際形勢,侃侃而談,一桌上的朋友私下里說,你家孩子懂得真多。
在回來以后,我說起了這件事,沒想到孩子冷冷地看了我一眼,他們又不喜歡聽這些,以后再也不說這些了。
在早期的家庭教育中,如果父母對家庭教育缺少足夠的經驗和知識,只是依靠上一輩傳承下來的育兒道理,或者是只言片語的育兒理念容易導致教育不是很有效果。
成人很多時候都是自以為是,都認為自己是聰明的,可以輕而易舉地騙過孩子,所以,成人極盡其能的向孩子撒謊,然后振振有詞的聲稱,這是為你好,為了你有更好的前途。
可是,我們家長卻不知道,孩子的認知能力比任何一個成人都強,雖然你表面表現出來的是關心和呵護,實際上,如果你真的僅僅是為了借口,給自己開脫,說一些冠冕堂皇的話,而帶給孩子的真實感受,孩子卻是銘記深刻。
在教育孩子的生活里,孩子可能忘記發生了什么事,但是他絕對忘不了這件事給他的感覺。
所以,真正的愛孩子絕對不是僅僅停留在口頭上的說愛,物質上的滿足,深度陪伴和真正關注孩子,才是正確教育孩子的基礎。
有一項數據表明,很多青春期后產生心理問題的孩子,很多是家長在孩子12歲之前的教育有問題。
因此在父母的親自撫養中,孩子就是在復制父母撫養的觀念和性格,復制孩子最親近人的各種行為和方式和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