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當了媽媽的人,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自己的孩子受到傷害。而當聽到或看到別人家的孩子被傷害時,那種痛苦同樣是感同身受的。
當了媽媽的女人才最能理解母親對待孩子的感情。
兒行千里母擔憂!
每個媽媽把自己的孩子交到幼兒園老師的手里時,都是希望孩子平安快樂的。即使做了多方打探比較選出的幼兒園,仍然擔心孩子離開媽媽后會不適應(yīng),唯恐孩子受到一點委屈。
在媽媽眼里,只要是孩子的事情都沒有小事。
但即使家長萬分小心,傷害孩子的事件仍屢有發(fā)生。
每次虐童事件發(fā)生之后,大家都憤怒不已。有聲討泄憤的,有呼吁社會法制保護的。但是即使法制再健全,傷害也避免不了。
而百分之一的概率事件發(fā)生在個體身上就是百分之百的不幸。
母親不能每天坐在家里祈禱自己的孩子出來遇到的人都是善良友愛的。
這個世界有善就有惡。每個人心里都有邪惡的一面,一個別人眼中的弱者在面對比他更弱小的孩子時,很可能就會變成魔鬼。
如果把籌碼都壓在別人身上,那么我們就太被動了。
面對這樣的事情除了擔心恐懼之外,我們其實還是可以做些什么的。
一 不建議過早的把孩子送入幼兒園
如果你的孩子在三周歲以下,盡可能不要把孩子送到幼兒園。
0-3歲是建立親子依賴的關(guān)鍵期。孩子需要通過和父母的親密關(guān)系,來建立安全感。
而且三歲以下的幼兒大多不能完全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準確的描述一件事情,即使在外面遭受傷害也很難和家長說清楚。所以虐童事件一般多發(fā)生在低齡的孩子身上。
幼兒園是孩子在離開家庭的保護走入社會的第一步。這對孩子以后的價值觀和性格的形成都有重要影響。
在兒童心理學中如果兒童在生長過程中遭遇到外界的不良刺激,會在他們腦海中留下非常深刻的可怕記憶,即使時光流逝也揮之不去。
著名作家三毛就曾在她的文章中提到年幼時被小學數(shù)學老師羞辱導(dǎo)致嚴重心理陰影,曾一度休學在家。在父母的欣悉教導(dǎo)下,才慢慢從痛苦中走出來。但我們從她的文章中仍能感受到童年的事對她性格的影響。
因此在孩子三歲之前家長盡量要自己帶,雖然工作生活壓力大,但是孩子的童年畢竟只有一次不要留下遺憾。
二 家長一定要多觀察孩子有異常早發(fā)現(xiàn)
對于年齡太小又必須送入幼兒園還不能完整的表達事情的孩子,家長一定要注意留心觀察孩子。
如晚上給孩子洗澡換衣服的時候要檢查孩子身上是否有傷。迷蒙的文章中列舉各種孩子遭受虐待的事例,讓人看了觸目驚心。因為有些傷害不明顯或者肉眼看不到,還要多觀察孩子的精神。比如一直活潑愛笑的孩子突然變得沉默了,或者不明原因就是不想去幼兒園了。
有了這種情況就要引起注意了。
三 平時要教會孩子自我保護
四歲以上的孩子已經(jīng)能夠清楚的表達自己的要求和想法。對事情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這個時候家長要對孩子做一些簡單的安全教育。比如不要隨便跟陌生人走,身上那些地方是不能給別人看和摸的。那些事情是不能容許別人對你做的等。
相信很多人媽媽都會教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走,但是什么是陌生人這個概念一定要給孩子講清楚。
在幼兒園里老師對孩子來說意味著絕對的權(quán)威和信任。但是在幼兒安全教育中絕對可以信任的人中不包括老師。家長不妨跟孩子做游戲:例如除了爸爸媽媽還有誰是你毫不猶豫就可以跟他走的人,除了這幾個人之外的人都是“陌生人”。
這個可以參照王大偉教授的書。平時可以多給孩子讀讀相關(guān)繪本。讀的多了孩子頭腦里自然就會有安全意識。遇到傷害時就敢于說“不”。
四 和孩子建立平等信任的關(guān)系
身為家長一定要讓你的孩子知道并且堅信無論他在外面經(jīng)歷了什么,父母都是他堅實的依靠。在幼兒園闖禍了或者受到委屈了一定要第一時間告訴媽媽。對于媽媽有些秘密是不能保守的,他可以絕對的信任你。
很多被虐的案例里孩子都不是第一次受到傷害,壞人之所以這么有恃無恐是因為知道孩子不敢說或者不會說。
五 相信人性中的善良美好
雖然教了孩子怎么保護自己,但是要讓孩子知道大部分的老師都是愛他們的。我們不能因為小概率事件而對幼師這個職業(yè)充滿質(zhì)疑,也不要讓孩子以為幼兒園里都是邪惡的巫婆。因為很多人關(guān)于童年的美好回憶都是發(fā)生在幼兒園里的。
每個孩子都是家長的心頭寶。看到他們幸福的笑臉我們愿意付出所有。
既然不能改變社會,那么我們能做的就是教會他們保護好自己。
不要等到亡羊補牢,為時已晚!
希望再也不要有無辜的孩子受到傷害,讓幼兒園真正成為夢想開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