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的我
我還記得開業的第一天,當脫下外衣,套上一件牛仔圍裙時,內心是有激烈掙扎的。幾種復雜的情感交織在一起,令我難以辨別,卻指向同一個方向:畏懼與擔憂。
現在我有些明白了,這心境是一種防御機制。在人格層面,我顯然是一個內向、被動、周全、保守的人,當我變身為一個咖啡館老板的時候,就已經脫離了心理舒適區,作為一種潛意識層面的抵抗,焦慮隨之而生。
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我秉持著非常保守的營銷策略。例子有很多:像拒絕了很多的股東會員申請,建議會員不要提前充值,靜悄悄地開業,從不大張旗鼓地做地推,遲遲不肯上一些團購、外賣平臺,做活動的時候也小心翼翼嚴格篩選,生怕做出一些影響小店氛圍的錯舉。
我一直以“酒香不怕巷子深”為理由說服自己,要專心做好自己的產品和環境,一點點積累回頭客,這樣生意總會好起來的。
很多人在營銷方面給我建議,憑借著表面順從、內心固執、保守被動、極度拖延的性格,我一次次把這些建議拒之門外。甚至,我對這些建議有些不屑:它們過于商業了,喪失了小而美的情懷;它們太追求速度了,丟失了匠人精神。
我唯一關心的,只是真誠與專注。
精神上的打臉
類似的對于理念的堅守,在生活中十分常見,尤其是一些年紀較大、地位較高的人。仔細向內探究會發現,大量固執己見的根本目的是“讓自己更舒適”,而并非“更理智地做事”。
具體到我,保守經營的根本原因在于:積極宣傳、多嘗試新方案、加大推進力度這些方法,會令這種性格的我感到不適。但考慮到自尊,我無法以如此怯懦的理由說服自己安于現狀,因此,我強行把原因歸結到“情懷”、“小而美”、“匠人精神”、“酒香不怕巷子深”等表面看來很積極的因素,以掩蓋商業實際需求與自我性格缺陷導致的激烈沖突。
對于舒緩人心,這種策略是非常有效的。甚至當某一天小店即將倒閉的時候,依然可以沉浸在這種思維定勢中:我在努力經營的是一個如此小而美的東西,可大部分都居然不識貨。人們精神層次太低,這個城市的氛圍太差。
但對于做事,這種思維策略異常可怕。陷入這種邏輯中,我永遠向外推卸著本屬自己的責任,使人喪失自我反省的可能。
在選擇堅守每一個理念的時候,時刻不要忘了先拷問自己的內心:你有什么理由確信自己是對的?
事實上,一旦這樣拷問自己,就很難再堅守幾乎一切理念。懷疑才是構建理智的基石。
行動上的打臉
我現在確實明白了,從商業的角度來看,我原來的思想歸結起來只能算是一種產品思路,都還沒有觸及到營銷的邊緣。
充值會員卡確實有益于現金流,而且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顧客粘性;
發送小卡片盡管效率低,但確實是獲取周邊用戶第一抹關注的好方法;
網絡平臺的宣傳,是提高影響力的零成本方法;
多嘗試不同的活動類型,在體驗中試錯、篩選,這是尋求另類突破點的好方式;
甚至每次活動多拍些照片,做一些宣傳推廣,也比悶不吭聲地結束效果好很多;
... ...
我漸漸把思維的角度,從感性的固執轉移到理性的評估。畢竟,我在玩一種商業游戲,要想不被淘汰,就要遵守這個游戲的基本準則。
思維的轉變,固然已經很難了。但更深遠的鴻溝,橫梗在思想與行動之間。
天性猶如深深鐫刻在心底的程序,在遠比我們想象中大得多的程度上,決定著人的行為模式。這種慣性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你很難覺察到它們的影響,竟誤以為自己所有的行為都源于大腦的思考、源于客觀理性的分析。
所以,就算意識上有所察覺,但想在行動上改變著實太難。對此我深有所感。
像我明知道應該盡可能嘗試每一種方法,把優惠卡發送給樓里的每一個人,但指導我行為的,仍然是我潛意識中的慣性。別人的反應、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印象、被拒絕的可能、各種應對的方法,我想了太多諸如此類的東西,這降低了我行為的效率,讓我在行為上回避難度較高的拜訪。
類似的困境,還廣泛存在營銷行為的各個方面。思維上的矯正,并不足以保證高質量的營銷行為,落地能力的重大意義在此處顯現。佛教講求踐行體悟,心學強調知行合一,這是將伴隨每個人一生的修行之處。
被打臉的感覺
被打臉的感覺,固然是不好的。原先堅守的原則,現在被拋棄,這給人一種說話不算數的壞印象;至于思想上意識到,而行動上無法落地,這種矛盾令人時時陷在懷疑自我的沼澤中。
可被打臉卻又是可貴的,這意味著思想正在變得與原來不同,勇于接受這種變化,并在行為上盡可能去貼近思想,是個人進步的特征。
現在的我,每天在和自己的性格作斗爭。在每一次機遇、每一個想法、每一句建議面前,我能清楚地感受到來自于本能地抗拒。兩三秒之后,理智開始閃現,并漸漸占領大腦高地。我不斷提醒自己,要用理智去評估商業行為。這樣做的結果是,在大多數時候,第一反應所做出的決定都被推翻了。
在行動中,同樣如此。在清楚自己的性格劣勢后,我選擇強行忽視周全的事前考慮,盡快把自己推向退無可退的境地,以此提高自己對事情的推進能力。盡管如此,我依然常常發現自己想的太多了,很多脫離實際的事前規劃耗費了過多的精力,如果把它們節省下來,可以多做多少事情啊。
錯誤并不可怕,個人進步、小店成長的過程,其實就是不斷試錯、糾錯的過程。當然,原則性的、足以毀滅信譽的大錯誤需要避免,但以我的性格,就算大膽去試,也很難犯下這種錯誤。
就這樣,我強行做著與性格完全抵觸的營銷工作。在每時每刻與自己本性斗爭的過程中,我體會到的并不是精神分裂,而是一種進化(套用老田的術語)。像是機器人突然發現了自己的核心編碼,想通過努力實現真正的自由;又像是一條咬住自己尾巴的蛇,感受著反饋和遞歸對系統本身所造成的質變。
這個過程充滿了無窮的樂趣。向內,它引領我到精神的更深處探究自我,一些長久潛藏在體內卻被忽視的角落漸漸明亮起來,這種感覺與到新大陸旅行沒有任何區別。向外,它促使我開始思考營銷的本質,這是一場覺察并滿足大眾心理需求的游戲。游戲的成本是金錢和心力的投入,回報是物質財富與個人品牌的影響力。當然,回報的多少,取決于你玩游戲的水平。
所以,原本平淡的人生突然變了模樣。生活不再是枯燥的循環,它突然變成了一條充滿怪物和寶藏的探險,遠比任何網絡游戲更吸引人。因為它擁有更多的未知、更豐富的體驗、更復雜的設定、更豐厚的回報。
關于營銷
每一次打臉,都是一次系統的升級。打了那么多次臉,我的營銷理念從“做好自己的事情,等待合適的人推門而入”,也漸漸轉變到了:“在不影響顧客過度反感的前提下,盡可能提高產品的宣傳效果”。
我意識到,好的產品僅僅是做好生意的基礎,而所謂營銷的概念,才是貫穿商業始終的核心概念。甚至,它是一切競爭行為的核心。
人們總是異常保守的,一件產品不受歡迎,常常只是因為沒有人去嘗試它,而非它本身不好。所謂營銷,就是用盡你能想到的手段,構建出足以抵消這種保守的強大吸引力,讓顧客首次接觸到你的產品。
我以前特別討厭主動推廣,仿佛這降低了逼格,會顯得自己商人氣十足。但現在我認為,更好的策略當是以下二者的結合:
使用任何能把顧客吸引到來的手段(不產生太大的反感);
永遠提供物超所值的真誠服務;
我相信,只有當自己的行為足夠逼近這原則,小店的經營狀況才會獲得質的提升。而這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提升過程,困難而又充滿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