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工作中表現平庸,遇事喜歡附和,沒有什么特別的想法,這或許是許多人的寫照。《哈佛的6堂獨立思考課:精英們都在學的自我意見建立法》一書,旨在教導我們如何建立“自我意見”,擺脫“不知道”、“沒想法”等缺乏思考力的狀態。
本書作者狩野未希,女性作家,日本人,二十年來在各大學教授“思考力”、“表達力”課程。全書結構清晰,作者將知識系統化、立體化,每個人只要按步操作都能掌握。
一、我們為什么要培養獨立思考力?
1、自行思索尋求答案,可以增強自信心
我們在工作中,無論是向領導匯報,還是同事之間的日常討論,只有認真思考,才能提出有影響力的建議,得到大家的重視,增強自己的自信心。
2、學會解決問題,可以應對突發事件,及時處理、調節負面情緒
我們在遭遇外部刺激或突發事件時,如何解讀這些外部事情,至關重要。如領導批評、同事沖突、家庭關系矛盾等,都需要我們梳理現象,冷靜思考后,再采取行動。如果不加思索,被情緒主導,級易進一步惡化關系加深矛盾。
我們最終的行為和情緒都是由我們的思維方式決定,多傾聽、多觀察、多反思。
3、培養自主獨立性,不附屬他人。
信息時代資訊泛濫,主流媒體、及大V們輪流上陣制造熱點、點評時勢,然后大眾跟風轉發。因為不夠了解,所以只能人云亦云。
獨立思考,就是要求我們要有質疑式分析,通過自己的觀察、預測、搜集信息后,再去判斷、決定。
二、什么是獨立思考力?
獨立思考力,就是用自己大腦思考的能力。思考問題時,不能靠主觀“感覺”,而要進行“有意識地思考”,關鍵要有根據。
三、如何建立獨立思考力?
《哈佛的6堂獨立思考課:精英們都在學的自我意見建立法》根據哈佛大學提倡的自我意見建立法則和批判性思考,提出建立屬于自己意見的六個步驟,分別是:
(一)為自己的意見找到相應的根據
作者指出:根據是一種生活習慣也是一種生活態度。
(二)區分“事實”和“意見”,提出好問題
作者在這部分中,詳細介紹了提出“好問題”的12項原則:
如,
信息基礎:“何時、何地、誰、做了什么、怎么做”、對別人給的信息提問、探究數據是否正確、妥當等;
思考原因:“為了什么目的?”“為什么這么有把握?”、詢問契機、起因、探究為什么是“現在”等;
是否有其他想法:引用相似但不同的例子、確認事物的兩面性等。
(三)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增加觀點
這部分比較有趣的就是“一人辯證法”:即徹底反對自己的想法的觀點
如,漫畫、動畫中“善良的自己”與“邪惡的自己”互相交戰A
1、有“A”這種想法
2、拿出反對它的“非A”想法,與“A”對抗
3、產生“B”的新創意
(四)預測未來,決定“現在”要采取的行動
“預測未來”的4個步驟
1、該“方案”如果成為現實,會發生什么事?同時設想發展順利,與發展不順利的情況。
2、成功時的情節和失敗的情節,思考有沒有面對這兩種情況時應該采取的措施。
3、思考該行動有沒有實現的可能
4、思考該行動有沒有現在執行的必要
(五)牢牢掌握交換意見的“規則”
交換意見的核心就是“溝通”,一方面自己要表達清楚、條理清晰;另一方面要認真傾聽對方意見;當然交換意見的雙方也都要做到互相尊重。
作者在這部分提出“交換意見”的14項規則,如重要的地方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再三重復、避免武斷的語氣、反對≠否定人格、不打斷對方說話等。
(六)把批評和反駁都當作自己的想法,推敲意見
作者在這部分中提出察覺自己重視事物的五步驟,分別是:
1、發覺心中有點芥蒂
2、不壓抑那種感覺,承認它的存在
3、思考這種感情從何而來,尋求它的本質
4、為什么會有那種感情?尋求它的根據(了解自己在乎的事)
5、承認“##對自己來說很重要”
讀完《哈佛的6堂獨立思考課:精英們都在學的自我意見建立法》,讓我感受比較深的地方有兩點:
首先,獨立思考是建立在大量信息的基礎上,這個信息不僅包括我們已經了解的,也包括我們花時間搜集的,見多識廣是獨立思考的先決條件;
第二,獨立思考不是獨自思考,需要清晰明了的表達出來,要積極傾聽不同觀點,要尊重并允許有反對觀點,我們需要在討論中優化、強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