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打算給你的房子做個隔熱處理。
找了兩家公司來報價。
公司一的老王開私家車來的,圍著房屋踱了一圈,掏出一個信封,在背面劃了劃,又噌噌噌地算了算,然后提出用6英寸寬的玻璃纖維,總價2400元,說包你滿意。
公司二的老李開公司的卡車來的,白色的車子干凈整潔,印著公司的logo。
他手拿寫字夾板和卷尺,仔細量了房屋尺寸,數了窗戶個數,爬到閣樓上看了一圈,再從一本原始資料里找出當地各個季節的溫度范圍和風速,又問了你一堆問題,同時非常細致地記下你的回答,說3天后給你答復。
3天后,他來了,手里拿一份打印好的建議書,建議使用的材料也是6英寸寬的玻璃纖維,總價2600元,說包你滿意。
你選擇哪個?
(?(??? ? ?????)?選擇二的盆友讓我看到你們的雙手)
故事還沒完。
老李驅車回公司的路上,助手問,李師傅,以你多年的經驗,瞧一眼就知道用什么材料,花多少錢,為啥還跑來跑去,搞這么復雜?
老李一笑。
誰都不傻,那客人肯定也讓其他公司來報價了。
在隔熱處理做好之前,他不去親身感受一下,他怎么知道哪家做的好?他不知道。
他只會根據已知的、能看得見的[線索],去假想購買后的感受,去推測哪家做的好、買誰的服務。
所以,咱得給他留下線索,引導他做出選擇。線索比如:寫字板、卷尺、一坨坨資料、建議書……
助手恍然大悟。
聽說你想讓顧客購買or使用你的產品。
顧客在使用之前,沒有辦法體會到使用后真正感覺。
他們也懶得把所有的選擇試一遍,做個比較。
他只會根據已知的、可見的線索,來想象使用/購買產品之后的感覺,決定是否買單。
廣告文案、廣告圖像、產品icon、產品外觀、包裝、甚至銷售人員皮鞋上的灰塵,所有能被顧客捕捉到的線索,都是對產品的隱喻和暗示,是顧客決定是否買單的依據。
o ?如果根據你的暗示,顧客完全想象不出來[買單后的感覺],他就不會買單。
比如這樣
顧客會腦子短路一下,然后關掉頁面。
o ? 如果根據線索,顧客想象出來的[買單后的感覺]不咋地,也不會買單。
比如房產經紀人熱情洋溢的臉上那兩朵金黃的眼屎。
(我就不放圖了,你想象一下就好…)
顧客會垂下眼皮,默默走開。
o ? 如果根據線索,顧客能想象到[買單后的幸福感],他的心思就會活動活動。
比如[某互聯網職業教育培訓網站]在大學貼的海報文案:
顧客可能會腦補一下父母的夸獎,或者學妹期待的目光,于是心砰砰然,想看看xx網里都有啥。
總之,想[吸引顧客使用/購買你的產品],你就得提供線索,打磨線索,確保顧客能夠根據線索,想象到[買單后的幸福感]。就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