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潯瀠
2019年◆書評◆第12篇
鄭板橋曾寫過這樣一首詩: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其中的咬定青山其實就是指的基礎,在成長之前要先將根系扎得牢固,才能抵抗千磨萬擊,這就是俗話說的根深才能葉茂。
比如造房子的時候,地基的深淺,關系到房子能造多高。地基打得好不好是決定它的安全性、存在壽命,甚至抗外界壓力(比如類似暴風雨、地震等自然災害)的決定性因素。
因為地基對房子起承重的作用,地基有問題,房子受力不均,就容易產生問題,比如墻體破裂;在遇到外界環(huán)境變動的時候,也更容易失衡,導致危險。
基本功的釋義為:從事某種工作所必需具備的基礎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無論學習什么技能,很多老師都會讓你先練習基本功,比如學習書法,先練習橫、豎、撇、捺、折,等基本的結構,基礎打牢之后無論學習楷書、行書還是草書,都是手到擒來的。
因此,做任何事一定要找到它的基礎,然后打好堅實的基礎,這就是所謂的“打鐵必須自身硬”。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那么就是“基本功”,那么要做到自我提升,不可避免想到的就是工作了。
占據(jù)我們生命精力最旺盛、最青春時光的工作,除了保證我們的生存,還能實現(xiàn)我們的人生價值,找到職場的基礎功,無異于找到職場自我提升的“捷徑”。今天介紹的《如何成為職場實力派》,就是日本GLOBIS商學院經過20多年的教學和觀察,總共出來的工作基本功——職場3大底層核心技能。
這本書的作者不是單獨某個人,而是一個商學院:日本GLOBIS(顧彼思)商學院。GLOBIS(顧彼思)商學院成立于1992年,一直以“構建人力、財力和智力的商務基礎設施,支持社會創(chuàng)新和變革”為發(fā)展目標。
作為日本最大的商學院,提供在職工商管理碩士課以及企業(yè)高層經理培訓課程,其課程以高水準和實踐性強贏得社會廣泛認可。這本書就是基于商學院20多年來的實踐經驗而來,具有針對性和實操性。
《如何成為職場實力派》這本書從實踐出發(fā),通過與超過七萬名職場人士的交流和觀察研究,發(fā)現(xiàn)要從職場小白成為精英,需要的并不是學習大量的速成職場工具、技巧,而是對工作基本能力的認識和打造,這就是職場的三大基石:邏輯思考能力、人際溝通能力以及志向能力。
無論是剛畢業(yè)對未來迷茫不安,或者已經進入職場但是不知道自己應該提升哪方面能力的人,都可以通過對照本書中提到的職場基本技能去對照和提升。下面讓我們來詳細解說一下吧。
前面我們說過練好基本功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前提,那么在這個發(fā)展越來越快,越來越復雜的職場中,同樣有著屬于商務人士的基本功,那就是邏輯思考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
一、邏輯思考能力
邏輯思維能力是指正確、合理思考的能力。也就是對事物能進行觀察、比較、分析、概括后,進行判斷、推理,準確而有條理地表達自己思維過程的能力。
職場中的邏輯思考能力主要有以下三個要素:
1、用具體的詞語進行闡述
什么叫具體的詞語闡述?我們先來看以下的對話:
上司:上次的項目做的怎樣?下屬:我正在盡全力地做好應該做的事,為達成目標而努力。.......上司:你設定一個目標,總結一下交給我。下屬:好的,我會盡快/一做好就交給您。
在這個對話中“全力做好應該做的事”——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該做;“為達成目標努力”——努力是指那些努力;“盡快/一做好提交”——具體到底是什么時候?
像上面這些詞語就是屬于抽象,不夠具體的詞語,像這樣會導致對話雙方的理解差異,比如盡快提交對上司來說可能是待會下班前就可以提交,但是對下屬來說或許是明天、甚至后天。
所以在日常工作中對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詞語,使用的時候要多思考,看看是否會過于抽象。如果是的話就要加上原則、數(shù)字、日期,以及其他可以讓它具體化的表達等等。
2、抓住問題的本質
在工作中,我們要明確明白我們目前的工作是為了解決哪方面的問題,所以要學會抓住問題的本質。
第一步,把問題分解為小問題,使其變得可視化。
比如你是人事專員,現(xiàn)在人事經理向你提出為了推進公司的國際化進程,所以要引進國家化人才,讓你思考一下國家化人才的培養(yǎng)方案。
國際化的人才是一個很廣的范圍,是指會英語能交流就好?還是還需要會領導?要招多少人?預算多少?培訓到什么程度等等。那么你首先要進行分解如下:
這樣一分解,就會非常清晰看到問題所在,也能知道工作要往哪個方向去做。
第二步、確認問題背景
了解提問的人是基于什么原委和問題意識下提出的問題,能更好把握工作的方向。比如上面提到的國家化人才問題,是基于公司派遣海外的人員減少,還是公司未來的戰(zhàn)略發(fā)生變化需要儲備?背景不同,工作的思考方向也會變化。
所以和提問人員了解、確認清楚問題的背景很重要,一般可直接詢問“針對提出的這個問題的背景是什么?”,或者你自己有假設,可以嘗試發(fā)問“這個問題的背景是不是基于......提出的?”
第三步,莫忘初衷
在工作的過程中要時刻記得你目前的工作是為了解決什么問題這個目的,不要偏離了軌道。比如當你開會討論國家化人才的培養(yǎng)方案時,如果突然有人提出“其實我們一定需要培養(yǎng)新的國家化人員嗎? 其實我們可以針對現(xiàn)有的工作做出調整.....”。
很可能一下子就引出很多關于其他的解決國際化人員的方法,但是原本的會議主題“國家化人才的培養(yǎng)方案”就已經被忘記了,這就是偏離了初衷。
如果出現(xiàn)類似的情形,你需要做出掌控,比如這樣說“雖然你說的很有道理,但是這個不是我們今天的主題,可以下次再討論等等。”
3、構建主張和依據(jù)的框架
主張和依據(jù)就是對上一步我們分解出來的問題的回答。比如“國家化人才培養(yǎng)需要做什么?”這個問題的主張是“為了國家化人培養(yǎng)首先需要做某事和某事”。一般兩種框架可以來提出這個主張:
第一種是演繹法
演繹法是指,將具體事物套用于某種規(guī)則,從而得出結論及主張的方法,也被稱為三段論法。
它的特點在于有一個已至的知識(=規(guī)則)為基礎,然后借用這個知識推導出某個主張。比如勸說別人不要吃宵夜,它的規(guī)則是吃宵夜會胖的已知前提,然后導出不要吃宵夜的主張。
第二種是歸納法
歸納法是指,從多種事物中找出某個共同規(guī)則或者推出可以解釋的結論的方法。
比如“A公司的新產品銷量不佳”、“A公司前幾天發(fā)布了產品召回令”、“A公司辭職人員增多”等等,可以推導出A公司明年的業(yè)績不佳的結論。
以上兩種方法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選擇使用。
二、人際溝通能力
正所謂有人的地方就需要溝通,在工作場所更加是如此,上司、同事、客戶以及競爭對手等等,這些都是以溝通為基礎的。在這一部分我們設定的溝通場合是“作報告、商量和討論”的場合,具有以下5個要點:
第一點、理解與溝通對象的關系
溝通是雙向性的,也就是你的表達與對方能夠理解都是需要考慮到的點,但是往往我們在溝通的時候總是習慣性關注自己的表達,而忽略了對方是否真正理解,而是理所當然以為應該理解,從而造成誤解。
那么為了理解和溝通對象的關系,可以從一下三點進行理解:信息,理解能力、價值觀。
信息是指平時能夠接觸到的信息數(shù)量和質量。因為個人所處的職位和環(huán)境的差別,他所能接觸到的信息以及理解能力之間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
比如銷售經理和財務經理,銷售經理對財務方面的專業(yè)信息以及理解能力肯定是沒有財務經理專業(yè)的,那么如果財務經理需要和銷售經理進行溝通的時候,針對財務方面的信息就要做出相應的解釋,或者采用更簡單易懂的方式進行表達。
除了信息和理解能力的差距之外,還有一個就是價值觀的差距,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價值觀,這是由于個人的成長所帶來的。擁有不同價值觀的人,在看待同一個信息或事物的時候,有時候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
所有為了減少溝通成本,盡可能了解然后縮小這三方面的差距,會讓溝通更順暢。
第二點、先提出結論
在商務場合一般來說先提出結論,一是給對方一個心理準備和方向指標,二是讓對方能更好地明白你接下來要講解的內容。最后結束的時候,再次強調一下結論,效果會更好。
第三點、一句話概括結論
把想要表達的信息,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結論用一句話表達清楚。為什么要用一句話表達觀點或結論,因為長篇大論更容易產生歧義,引發(fā)誤解;越簡單的話語越能溝通清楚。
可以通過以下兩個問題進行訓練:
1)最后想表達的是什么?用一句話進行表達。
2)這就是這次溝通要跟對方傳遞的觀點嗎?沒錯吧?
針對這兩個問題進行思路,將思路進行整理,就能一步一步清晰總結出最終想要表達的信息。
第四點、思考能夠支撐結論的框架
給出了結論之后,就需要針對你的結論給出你的依據(jù),讓人充分信服,一般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思考依據(jù):
一般我們思考問題很容易是按照“因為A,所以B”的自下而上進行思考,但是這樣所得出來的依據(jù)有時候會不夠完整。
比如因為市場很有吸引力,所以我們應該加入市場,但是如果再問一句“什么條件下我們才會認為應當加入市場?”就可以思考出很多其他的依據(jù)出來。這就是自上而下的思考模式。
可以運用以下兩個技巧幫助進行思考:
1)運用已有的業(yè)務框架:每個行業(yè)都有屬于行業(yè)本身的通用框架,比如針對市場的3C框架,針對營銷的4P理論。這些可以針對每個行業(yè)的不同,在工作中逐步去進行學習和收集。
▲
框架舉例
2)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思考對方適用的框架思維,這樣傳達給對方的信息將具有極強的說服力。
第五點、具體闡述
學會表達信息,建立起信息的思維框架之后,就是要進行具體的闡述了,在邏輯思考能力中我們說過具體闡述要使用明確的詞語,在這里主要采用兩種模式:數(shù)字闡述和故事闡述。
數(shù)字闡述:數(shù)字能帶給人直觀沖擊力、說服力,所以報告中重要的部分盡力使用數(shù)字進行闡述。比如利潤增長和利潤增長10%,市場擴大和市場每年以5%的速度擴大,哪個更具有說服力?
故事闡述:相對于一句抽象的描述,大腦總是更容易記住一個場景的故事想表達的意思。比如用一個寓言故事來講述一個道理,和單純用抽象的語言來表達同樣一個道理,哪個更容易讓人記住不言而喻。
所以在你的報告中,適當添加一些描述,讓人自動聯(lián)想起一個場景和故事,會更有說服力。
比如你想表達“在現(xiàn)場一片混亂,無法順利運轉”的情景,那么這樣說“前幾天終于拿下A公司的訂單,結果配送的時,配送人員告訴我要5天的時間,但是我記得原本只要1天配送時間。于是我去現(xiàn)場查看,結果發(fā)現(xiàn)現(xiàn)場本來在負責操作配送的人員,都正忙于應對客戶不斷打來的電話,為了解決這寫打電話的客戶的問題,又要一邊不斷地查詢電腦資料?!?/p>
這樣是不是更有場景沖擊力,也更能表達出你的意思。
三、志向能力
在應試教育之下,進入職場之后只是按部就班完成本職工作,而從沒有去思考自己的職場目標、方向和抱負。但是,長期缺乏志向會讓人產生倦怠感,繼而產生無力感、焦慮等等不良情緒,所以為了人生更有意義,我們要學會培養(yǎng)自己的志向。
GLOBIS商學院最重要的教育理念就是“培養(yǎng)志向”。如果不懂得將學到的關于職場的技巧運用在那些事情上,也就是沒有方向的話,那么學得再多也是沒用的。知識只有學以致用了,才是有用的。
在書中志向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人生可以實現(xiàn)的目標(事情)。作者將指向分為“大志”和“小志”,大志可以指用一生去達成的目標,小志則是一定時期內(比如以月、年算)完成的目標,大志是由無數(shù)的小志組成的。
在書中給出了培養(yǎng)志向的循環(huán):
1、設定目標:即確立某個志向,這個志向是在一定時間內可以實現(xiàn)的目標。比如從人事專員升為人事經理。
2、為了達成志向目標采取的行動:檢查你目前的狀況和目標之間的差距,尋找需要學習和成長的地方,想著目標前進。比如成為人事經理,需要領導團隊的能力、站在管理者的角度了解公司的能力等等。
3、行動的結果:一種是成功了,目標完成;一種是失敗的,有三種情況:自身努力問題;客觀環(huán)境問題比如因為不可抗力比如公司部門重組;志向目標發(fā)生了變化,比如實現(xiàn)過程中產生了新的目標。
4、客觀看待:在朝著目標努力一段時間之后,要從客觀的角度評價自己到哪個階段了??梢酝ㄟ^自身與同公司同事之間的對比,不同公司之間的對比等等。重點在于要客觀,注意細節(jié)。
比如跳槽之后,對兩家公司進行對比:文化差異、制度差異等等,思考自己更認同那種文化理念,那種管理制度更先進,自己現(xiàn)在做到了什么程度等等。通過比較來判斷自己在組織中的地位、自己的強弱項,然后有針對性地找到自己行動的目標。
5、自問自答:在客觀看待自身的過程中進行的自我反思。通過客觀評價自己所處的階段后,根據(jù)自身的特性,找出自己真正應該做和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我們常說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其實從另一個方面來說這也是一句逃避的話語。因為有時候我們不愿意承認自己得不到晉升是自己本身的能力不足,而是常常認為工作中遇到的瓶頸是由公司制度不合理造成。
所以進行誠實的自問自答,誠實客觀,不要逃避,因為只有評估出自身真實的水平和處境,才能為未來做出正確的選擇。
自問自答之后,下一步的提升方向也就是新的目標一般也會隨之出現(xiàn),然后進入下一個循環(huán),這就是志向循環(huán)的螺旋式上升循環(huán)模式。
在《如何成為職場實力派》這本書中,作者通過教我們從鍛煉邏輯思考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培養(yǎng)志向能力這三大職場基石的能力開始,打造職場競爭力,拓展職場關系網(wǎng),讓你的方案和想法能準確、高效地傳遞給同事、上司以及客戶等等,成為真正的職場實力派。
學習的最短路徑就是下苦功夫打好基礎功,任何的技巧和花式能力,想要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都是建立在基本功的基礎之上。
打好職場基本功,能夠減少我們走彎路的時間,減少對未來的迷茫和焦慮,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自己的職場基礎功,是合理規(guī)劃職場發(fā)展,拓展職業(yè)道路的不二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