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為進一步激發教師參與“M-IT”課堂教學研討的內驅力,深度推進“M-IT”課堂研究,2月24日下午,張甸小學英語組舉行新學期第一次“M-IT”課堂教學研討活動。
? ? ? ? 首先,由張海琴老師執教五年級下冊《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一課。張老師通過學習目標的呈現,以Who-Where-How-Why 為主線,引導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同桌討論、小組探究的形式深入理解文本,借助信息技術,挖掘文本留白,促進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學生將所學語言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分享學習成果,提升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 ? ? ?? 接著,英語組全體成員參與研討,就“M-IT”課堂如何高效實施、如何讓信息技術手段為課堂教學助力、如何進行深度意義學習開展了熱烈的討論,激發了思維的火花。
? ? ? ? 吳霞:張老師上課時自始自終都保持著一種熱情,充分調動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本節課教學重點是交通方式的短語和新句型How?do?you?come?to?school??I?come?to?school?by…?老師通過師生對話,生生合作,小組合作等活動,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很好地貫徹了英語教學提倡的交際性原則。
? ? ? ? 殷媛媛:張老師教態落落大方,舉手投足間散發著魅力,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十分清晰,重難點突出,整節課教學設計,也是以學生認知特點和學情為依托,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主動研究的好習慣。張老師關注學生學習的整體性,為學生提供語言支架,讓學生積極地去思考和綜合地去運用已有的知識,說出自己想說的和會說的,通過信息技術的支持,豐盈了語境,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提升了思維的靈活性。
? ? ? ? 陳凌璐:張老師教態自然親切,師生互動氛圍良好,采用有效的信息技術,利用多重任務型教學的模式,層層遞進,從易到難,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本節課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小組合作,復述課文,很多環節都給了學生很多開口說的機會。
? ? ? ? 孫碟:張老師的課堂中學生能始終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為學生提供了很多以交際為目的的有意義的活動,活動的設計具有層次性,符合學生的語言學習規律,在活動中發展了學生的語言技能,并且教師的評價話語清楚,適時,對于學生具有激發性,啟發性。
? ? ? ? 李學敏:整堂課思路清晰,環節緊湊,重難點突出,設計合理。學生的課堂習慣非常好,每個人都能積極的參與到課堂中,課堂效果較好。老師利用情境引導學生學習新知,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充分激起,有許多地方值得學習。老師在教學新知時循循善誘,借助信息技術手段,讓學生學習起來毫不費力,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教學設計很好,引導得也很到位,同時還讓學生體會到所學內容與生活的聯系。
? ? ? ? 劉婕:張老師的這節課總的來說師生的精神風貌、學習氛圍、課堂流程,目標落實都做得比較好。這節課的導入部分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學生的學習欲望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另外這節課的小組合作學習運用很好,各小組能科學合理地分工進行合作,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遇到困難共同解決,這些都做得很好。張老師能有意識的改變舊課堂死記硬背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
? ? ? ? 于蘭鳳:張老師通過師生交流引出上學方式,導入新課學習。課文學習部分注重引導學生思考,如:在地圖上找Yang?Ling,?Mike,?Liu?Tao的家在哪里;學生需要先理解文本再認識地圖,任務有難度,學生需要經歷思考,才能完成,張老師通過信息技術的直觀展示,減輕了學生學習難度,進而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同時也注重學生合作能力的培養,多次的小組合作效果也很好,學生大膽交流積極發言;拓展部分將學習回歸生活,交流老師的上班方式,調查同學的上學方式等活動為學生知識的運用創設了很好的情境。
? ? ? ? 陳琳:本節課是五年級第二單元的story?time板塊的閱讀教學,張老師以培養學生閱讀策略為主旨,以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為主線,立足于學情設計本課,難易適中,學生樂于參與課堂,敢于開口表達,打破了高年級“沉默是金”的課堂狀態,層層遞進引導學生思考、表達、總結,讓學生體驗學習的成功和愉悅,學生的閱讀能力也獲得了進一步發展和提升。
? ? ? ? 本次教研活動呈現卷入式、主體式的研討模式,使每個教師再度思考教學方式,激發了教師參加“M-IT”的內在動力和實踐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