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新媒體的日漸壯大,已經讓人感覺它膨脹到幾近爆炸。盡管,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獲取了更廣的信息收集和分享渠道,但是,也同時受到了很多的傷害。
網絡的存在和瘋狂發展,似乎讓每個人都成為通曉天地的靈通之人。無限制的輸入,讓每個人都像是個茶壺,進口大,出口小。萬花筒般的網絡世界里,到處都是信息的出口港灣,人人都學會了搜索信息,用時點擊,問時搜答,復制粘貼,搬運功夫十足,可能夠輸出有價值信息的卻越來越少,海量的信息,仍舊只屬于網絡,高雅的表述也仍舊只屬于網絡文學卡片。
不少的網民依舊本著接地氣的態度,在網絡匿名性的“保護傘”下,嘮叨百般刁難的不易生活,傾倒無處拋灑的情緒垃圾,平衡一下現實生活的畏手畏腳,安慰一下生存壓力下的灰色心情。做不做專業的網絡噴子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在嘲諷別人和辱罵現實中獲得久違的快感和心底那一絲絲蠢蠢欲動的存在感。
網絡到底是推動了文明,還是拉垮了素養?
二
最近幫著老師在新媒體平臺上發布了一些書法作品欣賞視頻,不圖名利,不求回報,單純的只是想把傳統書法弘揚一番,把書法的魅力展示于眾,招引更多的書法愛好者前來交流,共同進步。可終究,理想是美好的,現實的噼里啪啦的。
老師從來沒有自認為已達大師級別水平,為人謙和,只是想探探網絡新時代藝術交流的新潮。可不管如何低調,總會在評論區冒出很多自以為大師的人,站出來指指點點,話語中帶著滿滿的不文明和不友好。莫名其妙抨擊一番,于是招來了評論區的觀戰,行外的看熱鬧,行內的笑而不語。
于是,換一種發布方式,把標題上的人物介紹刪除,改入一些慣用的招攬性“專業術語”,什么“快來看啊~”“不看保你終生后悔”“給你一個提高藝術修養的機會”,或是來句“廣大書法愛好者的又一大福音”等等絢爛的網絡語。結果在意料之中,閱讀量、轉發量大增,好評如潮。同樣的作品內容,卻有了不同的網絡命運。
隨便刷刷微博,看看頭條,你就會發現,評論區里的中國話,多了更多難以消化的味道。
三
這個世界,最可怕的不是壞人囂張,而是好人沉默。在更多的網絡評論區里,多數人成了看熱鬧的沉默者。
突然想到魯迅那篇《藥》中民眾圍觀砍頭的情節,“一陣腳步聲響,一眨眼,已經擁過了一大簇人。那三三兩兩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進;將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個半圓。老栓也向那邊看,卻只見一堆人的后背;頸項都伸得很長,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著。靜了一會,似乎有點聲音,便又動搖起來,轟的一聲,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著的地方,幾乎將他擠倒了。”
砍頭真的那么精彩嗎?最可怕的當真只是那沾血的饅頭嗎?
回歸現實,網絡中的沉默者是不是也同樣成為網絡暴力的締造者之一?而那些網絡噴子又從何而來?
或許,眼前的你也曾經沖到網絡海洋里以匿名的形式發發脾氣,宣泄情緒。也許,并沒有因為什么特別的原因,只是心情不好,想刷刷存在。也許,就只為快樂自己。
總提倡創建文明國家,文明城市,可文明的網絡時代何時才能到來?
中國話隨著世界的多元化,正大踏步走出國門,我們傳給世界的,到底該是哪種味道的中國話。都說每個人都是帶著各種面具的多面體,在不同的環境下,面對不同的人,塑造著不同的形象。難道說,中國話也需要這樣嗎?這個代表國人的名片也需要多個版本嗎?
這個問題或許真的是道難題。
喜歡的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拾起留痕心聲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