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原生家庭,好像和婚姻愛情生活已經密不可分。很多人把生活的不順或者情路的坎坷,都歸咎于不和諧的原生家庭。
那么,父母感情深厚、三觀端正,對孩子悉心照顧、無微不至,這樣人人羨慕的原生家庭,孩子未來的生活和婚姻就是康莊大道了嗎?
陸琪在新書《愛情基因? 如何讓愛不傷人》里指出,每個人都因為親密關系里的創傷,形成特有的情感模式。而父母的愛太多,給我們設立了“防火墻”,也會對情感模式造成很大影響。
作者陸琪,暢銷書作家、兩性關系研究者,他通過12年的情感研究,提出了中國式原生家庭的4種獨立情感模式以及10種愛情關系,并結合具體的事例進行解讀,幫助我們獲得更完滿的情感關系。
一、 “喜歡就能有”防火墻,淡漠人際關系維護
因為父母的寵愛,孩子從小就應有盡有,物質上的滿足,會讓孩子長大以后,面對誘惑時不動心,態度更從容。
然而,在“喜歡就能有”氛圍下長大的孩子,眼界相對來說也會比較高。他們在交友上會更加謹慎,有著寧缺毋濫的原則。
所以在生活中和職場上,他們會顯得比較高冷、不接地氣,讓人感覺難以接近。無形中,也會被身邊的人所疏遠。
而每個人都是有社會屬性的,一旦被身邊的人所疏遠,他們的內心也會感覺到很痛苦。隨著交際面越來越窄,他們有可能因此而逐漸封閉自己,變成深居不出的宅男宅女,甚至出現心理問題。
二、 “不羨慕別人”防火墻,自尊心更容易受傷
每個人都有自尊心,但很多人從小到大在成長過程中,都遭受過摔打,因而越來越堅韌。
而被父母從小呵護長大的孩子,在這方面是一片空白。因為父母熱衷于替孩子排憂解難,讓孩子有更高的起點,同時也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可這種愛,帶來的卻是耐受能力的退行。
承擔痛苦,本來就是我們天生的能力之一。然而父母的過度包辦,本意是不想讓孩子遇到困難和痛苦,結果卻讓孩子喪失忍受痛苦的能力。
從小接受“不羨慕別人”的教育,沒受過打擊、沒傷過自尊的他們,內心是極度脆弱的,輕輕一碰就有可能造成傷害。
所以,近年來的離婚率顯著上升,很多人都是閃婚閃離。其實,就是他們對婚姻的認識度不夠,在生活磨合時又沒有忍受能力,所以分開是必然的。
三、 “外面壞人多”防火墻,讓情感連接很被動
很多父母為了保護孩子,尤其是保護女孩的人身安全,會從小給孩子灌輸“外面壞人多”的觀點,并對孩子衣食住行細致照顧,保護得特別緊密。
看起來,父母給了孩子足夠的愛,全心全意照顧孩子長大。然而,這樣被愛緊密包圍長大,會讓孩子沒有動力去拓展和異性之間的感情。?
說白了,父母無條件給的愛太多了,孩子會想自己為什么要去談戀愛,還要對別人付出感情,這樣豈不是很麻煩??
所以,即使到了談婚論嫁的年齡,ta也很難與異性建立情感連接,對追求者的各種討好,會表現得很冷漠。
這樣拒人千里之外,會造就很多大齡剩男剩女,而因此產生的各種風言風語,也會給內心脆弱的他們造成傷害。
原生家庭在我們每個人心里種下一顆種子,而后長成為每個人獨特的情感模式。雖然種子來自家庭,然而長成什么樣子,依然由我們自己決定。
掌握愛情避坑指南,找出自己的情感密碼,我們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去調節自己的思維和處事方式,找到情感模式與自己同頻的人,讓自己變得更加幸福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