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號搜索 “ 潘妍欣 ” —— 帶給您最優(yōu)雅舒適的視、聽享受 !
2017年9月10日,我坐清早第一班飛機回到了故鄉(xiāng)青島。
回家前一天晚上聽父母在電話里比較激烈的討論:我下飛機后應該先到他們倆誰的單位里去拿家里鑰匙。我選擇先找父親。
1
現在更懂得 “孝順” 的內涵了, 感謝海靈格!
海靈格說:作為兒女,對于父母最重要的愛就是全然的接納。無論他們是誰,都要接納他們原本的樣子。
如今我漸明白了以前對于父母的難以 “接納” 是源于不夠 “理解” 。
還是羅杰斯的那句話最經典!——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
2
下飛機后先找的父親 。
看著父親在工作中正穿著他最 ‘樸素’ 的衣服,想起了母親常‘罵’父親說:“ 家里有那么多好衣服你不穿,偏挑最臟最破的衣服穿 … ”
PS:母親前段時間剛給父親買了7條新褲子 ,3件新襯衣。母親跟父親截然相反,她總會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穿在身上。
以前我不理解父親,但現在懂了。
心理學上說:你不能剝奪一個人在痛苦中受益的權利。
父親表面穿著破衣服,但衣服只是他內心的外化。他真正缺的是愛&關注。
母親總是一見這情況就“罵”父親 。久而久之,我也學會了~ ~
之前境界稍微高點時會幫著母親苦口婆心的勸父親:“ 爸爸,你有那么多新衣服為什么都放著不穿呢?! 你要穿新衣服,這樣才比較好看啊…”
但這次見父親穿著“簡樸”,我不但沒勸,反而全程大概半小時的時間一直全神貫注的用很欣賞的眼光看著父親,極其有耐心的聽他對我說話…
父親的臉上有好幾次都放佛被光照亮了一般,其實我知道那是被愛照亮了。
談話中我一直耐心的傾聽父親說話,唯一插嘴的一句是:“ 爸爸,你感覺現在生活的幸福嗎? 工作累不累?…”
爸爸笑著說:“ 一點都不累,我感覺很開心。”
于是我心想:只要父親開心就好了,至于選擇怎樣的生活方式,那是父親的自由。沒有人應該以“自己開心的方式”去要求別人。
3
我們家的情況很特殊。
外人看,父親弱勢、母親強勢。但在家里,是父親“欺負”母親。
母親掙錢多,但是父親管錢,母親用錢時都要找父親去拿,而父親常以各種理由不給。父親情緒失控時,會用類似于“精神摧殘”的方式把母親 ’逼到墻角’ 。
而以我看,父親弱勢、母親強勢。
將近有20年的時間一直延續(xù)至今,父母都是分床睡。父親睡覺時必須胸前抱著被子,同時聽著電視新聞的聲音才能睡著,而且多年飽受糖尿病的困擾。
不學心理學根本看不懂這些細節(jié)背后的含義。
記憶中,父親每天至少要給母親打10多個電話,而且總是同一件事情反反復復的說,有時說半天都表述不太清楚。而母親對父親回應基本都是一樣的:“ 好了,好了,我知道了… 你到底說完了沒有…我掛了… ”
外人看我爸:你老婆這么漂亮又能干,肯定每天在家偷著樂。
外人看我媽:你老公穿的這么“簡樸”,肯定平時花錢非常節(jié)約,生活上又不用你照顧。每天“奪命連call” —— 真是找了個愛老婆的好男人啊!
但“外人”從不知道他們倆其實生活的一個快被氣死了,一個快被煩死了。這些年里他們一直在小心翼翼的保持著他們之間的平衡。
所以我一直都不太在意別人會怎么看我,也從不評判別人。?因為我知道: 看到的不一定都是真實的。
4
父母間的相處模式:一個追,一個躲。
一個不停“索愛” , 一個就是不給(其實是不知道該怎么給)。越是不給越要 … 于是進入了惡性循環(huán),兩個人都很痛苦。
?
單純的人:
因為沒有防御機制所以內外一致,TA所表達的就是TA心里真實所想的。
反過來,TA一方面會認為別人都跟自己一樣直來直往;另一方面也難以讀懂復雜人行為&語言背后的深意。
但單純的人因為沒有 “思維內耗” ,所以更容易能一心一意的把分內的事做好。
復雜的人:
為了要適應環(huán)境所以自動生成各種“防御機制”。
因而TA所表達的并非直接是TA心里真實所想的,而是經過 “扭曲”后的表達。有時甚至連當事人自己都無法意識的到。
比如,我感覺我父親自己或許也不太清楚為什么他需要每天打那么多電話給我母親。
我父親然是個雖然說不清楚,但很能想的清楚的 “聰明人” ?;我母親然是個雖然能說的清楚,但想不清楚的 “ 糊涂人” 。
所以父親總能清晰把握住母親的底限,而母親總搞不清父親想要的是什么。
我跟父親說:媽媽腦子轉的沒你快,但你表述的總是不夠清晰,所以她經常聽不懂。
自我防御機制 :
精神分析學派用語,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是指自我將可怕的東西控制于意識之外以減少或避免焦慮的方法;個人在精神受干擾時用以避開干擾,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機制。常在無意識狀態(tài)下使用,主要有如下幾種方式:壓抑、升華、替代、拒絕、反向形成、理智化、投射。
簡單的說:為了適應環(huán)境,而衍生出來的“自我保護”方式。例如:變色龍變色、壁虎斷尾…
5
父親的原生家庭:父親的童年缺少 “父親” 。
據說爺爺奶奶的夫妻關系極其糟糕,一見面就吵。后來爺爺年輕時決定一個人到東北工作,一去就是17年。
奶奶說爺爺走的時候父親才三四歲,去火車站送爺爺時,爸爸一直追著爺爺說:“ 爸爸,爸爸,你抱抱我再走吧 。”
奶奶后來一個人從農村把大姑和爸爸帶到青島,日子過的很清苦。每天四點就要出發(fā)上班,晚上10點多才能回家。后來沒多久大姑也下鄉(xiāng)到其他地方了。
初中時的一個小學妹傳話說:“ 我媽小時候跟你爸住同一個大院,你爸總是一個人坐在大院里的墻角那邊很孤單,也從不跟別人說話…”
等爺爺調回青島的時,爸爸已經成年開始工作了。他對爺爺奶奶當時關系的回憶是:他倆經常吵架,全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回青島后沒幾年爺爺就因胃癌去世了。
幾年前奶奶去世,大姑非要分我們家在青島的房子,她堅持說:爺爺奶奶在世時有16平方的房子,她也有份,不分就跟父親法庭見。
但爺爺胃癌她沒照顧幾次,奶奶活的最后幾年父親為了照顧奶奶不再工作,而她也沒來照顧奶奶幾次…
父親因童年沒有得到父母充分的關注&愛,而一生都在為這個遺憾所追求。
“ 爺爺奶奶的爭吵&爺爺之后17年的離開 ” 都打破了父親作為孩子的自戀,讓他潛意識里不自覺的感到自卑 —— “都是因為我不好所以父母才吵架、父親才離開。”
并非危言聳聽,父母常吵架的孩子容易帶有莫名的“自卑感”。
父親真正需要的并非是一個“妻子”,而是一個既能照亮他身上的創(chuàng)傷又能源源不斷給他包容 & 愛的人(客體)。
當這部分坑洞填滿時,新的力量才能涌現出來。
夫妻關系是平等的。《圣經》上說:“妻子是丈夫的一條肋骨 ” —— 丈夫要學會“保護”妻子,夫妻關系才能平衡 。
但父親內心是 “匱乏” 的,他需要先通過“索取”來療愈好舊傷口,繼而達到平衡,然后才是給予。
《圣經》:我們愛是因為神先愛我們。
弗洛伊德:自幼充分享受母愛的人長大后會享有自信。“母愛”在此泛指無條件的愛。
其實也有人能通過“靠自己” 來療愈醒悟,但那需要很多的幸運&很強大的自省能力。
6
母親的原生家庭:
印象中,我姥姥姥爺雖然會吵嘴但他們很恩愛 。姥姥脾氣挺倔,但姥爺一般不太頂嘴。他倆都很單純,有話直說,也都非常重視教育。認定:知識改變命運,勤奮定有收獲。
我母親有2個哥哥,2個弟弟,最小的妹妹比她小十歲。
有的家庭是三個女兒一個兒子,這樣家庭出來的女兒很容易受冷落。但我母親享受過:四個兒子一個女兒的待遇,所以自然很受父母珍惜。
母親童年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有一年新年快到了,她在布店看好了一塊花布料想讓姥姥買回來給她做件新衣服。姥姥當下說家里沒錢不能買,但后來又偷偷買回來熬夜給她做出了新衣服。
這既使媽媽在拜年時得到了“面子”,又由此感受到了來自父母深深的愛&重視。母親潛意識里是很自信的:我足夠優(yōu)秀來得到我想得到的。
我父母是不能一起出去買東西的。
我母親會說: 給我看你們這兒最好的。
我父親會說: 給我看你們這兒最便宜的。
他們常常會因此而戳到彼此的“痛點” …
父親當年追母親時是“ 忘我的付出 ” ,追到手時是“ 忘你的索取 ” —— 父親期待能被母親“ 醫(yī)治 ”。
7
我的童年曾經歷過父母間許多的爭吵與不合。我曾埋怨過,也曾自卑過。
甚至在我人生里的某個階段曾一度非常希望能 “通過自己的力量” 來改變媽媽,使她能夠去多愛爸爸;改變爸爸,使他能夠去支撐媽媽。
但如今我發(fā)現那些全是我的“ 自戀、自私、自以為是 ”,并不是“愛” 。
愛是尊重,是給予你愛的人自由,并全然接納其原本的模樣。
以前不懂父母,談不上理解,更談不上“愛”。
某天我突然明白了:
上帝創(chuàng)造所有人都是“完美”的!如果總是挑剔他人身上的缺點就等于對上帝不敬。
尤其是當挑剔自己父母時就等于辜負了上帝的好意:把你安排在這個環(huán)境中就是為了能更好的塑造你!
時至今日我才明白 :我的“原生家庭”對于我的人生而言是多么珍貴的一份“禮物”!
Love's?Not?Done?With?YouJason?Gray?-?Love?Will?Have?The?Final?Word
還是海靈格說的那些話有道理 !
作為兒女,對于父母最重要的愛就是全然的接納。無論他們是誰,都要接納其原本的模樣。
你恨誰,誰就將你束縛。你愛誰,誰就還你自由。
感謝海靈格,榮耀歸于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