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完【安慶這塊難啃的骨頭】,內心有些激動,文中講到曾國藩打仗風格,用一個字總結,就是“笨”,然而“笨到極致就是聰明”。
【全局與局部】
曾國藩始終具有強烈的全局觀念,用兵以審勢為第一要義,“勢”即大計大局,從大的地方去分清界限,不斤斤于小處去剖析微芒。這個大利大害、大計大局,就是戰略重心所在。
湘軍雖然在局部的戰斗中會吃敗仗,但在戰略態勢上總是處于有利位置。而太平天國盡管在局部的戰役上取得一些勝利,但整個戰略態勢卻越來越不利。這是湘軍最終能夠將太平天國鎮壓下去的原因之一。
在生活中,也要培養自己的全局觀。凡事多考慮一層,想到問題的后面去,習慣性透過問題的根源本質。越是小事,越要從大處,全局著想。復盤中講到,當我們能夠應用全局化視角,去觀察和分析工作、生活時,就會發現事情分為三類:停止做、優化做、開始做。
【長遠與眼前】
曾國藩一生不打無準備、無把握之仗。每次打仗,都花極大心血去研究敵我雙方情況、戰略部署、后勤供應、出現不利情況如何救援等,直到每個環節都算到了,算透了,才下定打仗的決心。
在具體作戰原則上,戰略思想是“以靜制動、反客為主”。攻打安慶,正是因為這種“主客”思想,導致湘軍采取“挖溝法”圍城。湘軍攻城的時間,通常不是以一天、兩天,也不是一月、兩月算,而往往是一年、兩年,甚至三年。
生活中,我是一個缺少耐心的人,著眼于眼前的進步,希望馬上可以達到目地,急躁、焦慮。其實只有從長遠看,才能安住當下。未來總是會來的,我們只需要過好當下的每一刻。做自己該做的事,不必急于一時。
【反思與行動】
個人成長、養育孩子都是需要長遠考慮的事,需要從全局視角出發。自己想成為什么樣的人?可以給孩子哪方面的支持和引導?成長是一輩子的事,不用急!
從全局和長遠出發,會減少很多不需要做的事,比如:管教孩子的行為,害怕錯過知識不停地看手機,深陷情緒無法自拔。
行動:1.個人成長:找到一個自己感興趣的方向,看些經典的書籍,參加社群學習,在實際生活中應用內化。書不在多、在于精。小飛老師說:如果一本書看10遍以上,也許你可以成為這方面的專家。
2.養育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的發展規律,在每個階段需要父母提供哪方面的心理營養。而這些不只通過學習,還要通過陪伴去觀察。
以終為始,著眼全局,不斷精進!